社区护理学是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相结合的新兴应用型学科,是护理专业基础课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国家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强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社区护理学为社区护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必备知识,社区护理课程建设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社区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我校自1999年第一批护理本科生招生以来,开设了该门课程。哈尔滨医科大学重视社区护理学课程建设,于2003年引进了曾在日本留学和工作7年,有社区护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取得日本保健护士执照的赵秋利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并作为主讲教师承担本门课程。该门课程于2006年评为校级精品课,2009年评为校社区护理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国家社区护理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科学生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是从2002年3月开课,进行了七年的教学。除本科授课外,还承担着研究生、高职高专、夜大专升本的社区护理理论授课,成人自考(专升本)的社区护理辅导课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教研室有17位教师承担《社区护理学》课程,其中本科教学16位教师、1位教师进行过专题讲座、1位教师只参加实习带教。除此之外,还有8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带教教师。理论授课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4人。
本课程主要介绍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与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康复护理、慢性病人的居家护理、家庭健康护理、社区健康护理等内容。社区护理学分三段式教学,即课堂理论授课、课间实验室实习和社区护理实践。本课程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对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并应用于社区护理实践中。授课学时为88学时,其中理论课80学(包括讨论课和讲授课),实验中心的模拟及角色扮演授课为8学时。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包括理论讲授、分组讨论与小组发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区见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9年,本课程以素质教育为本,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推进国际医学教育本土化。将适合讨论教学的4个学时课堂教学,调整为小组教学,运用PBL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本课程与同类其它院校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课程创新点之一。部分理论授课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为达到培养学生状况应对和独立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家庭健康护理》和《慢性病病人居家护理》两个章节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
2.多种方式的社区护理学实验教学。我院实验基地于2006年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模拟家庭和健康教育室。课程组在全国院校中领先进行了角色扮演模拟训练。使学生亲自体验作为护理对象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同情理解护理对象,有利于发现护理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儿童生长发育中心的社区实习使学生树立了社区护理的理念,不培养了学生社区护理技巧。
3.探索创建可行性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大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大学的社区护理教师深入到社区,进行社区实践,积累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经验。教师在社区进行技术指导,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合作,探讨开展可行性服务的项目,并予以实验,将好的成果在社区推广,共同研究真正适合我国社区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创新思路。
4.先进的、完整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大量吸收日本、美国等社区护理较先进国家的社区护理知识,并结合我国社区护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组织,使知识体系既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具有完整性。
5.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分组讨论与小组发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区见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