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学习网!
首页大学视频农业科学农学中央电大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

中央电大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由徐冠军主讲

  • 来源:中央电大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状态:共25讲 正在更新

课程介绍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说明

  本课程6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各种植物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  课程的主要内容:由植物病害防治、虫害防治、农药及其使用三部分组成。病害防治部分包括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害的病原物,病原物致病机制及其变异,植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流行,非传染病,蔬菜、果树和园林植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虫害防治部分包括昆虫概述、昆虫的生物学特征、昆虫的形态及生理、昆虫分类、昆虫与环境、蔬菜、果树和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农药及其使用部分包括农药的分类、剂型、影响药效的因素,杀虫剂的分类、杀虫原理、主要杀虫剂介绍,杀菌剂的涵意及杀菌原理、使用方法、主要杀菌剂介绍。

  先修课程:植物学、农科基础化学。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是电大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内学时108,学分6。本课程按成人学习设计,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植物病虫害防治概论:绪论、第1、2章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第3-9章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第10-19章

  化学防治:第20、21章

  二、媒体设计方案

  (一)文字主教材:

  文字教材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徐冠军教授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主要的学习媒体,是录像教材和考试的依据。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共6讲,由华中农业农业大学徐冠军教授主讲,是对虫害部分的重难点讲解。

  (三)IP课件

  选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士迈讲授的《植物病理学》25学时。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概论

  绪言(2学时)

  教学内容:

  1.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病虫害的治理

  2.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性质和任务

  3.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90年代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某些特点及植保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5.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学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危害及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意义

  2.了解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性质、任务

  第一章当今世界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简介(4学时)

  教学内容:

  1.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基本概念、由来和发展、理论特点、经济受害允许水平、经济阈值、平衡位置的内涵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2.全部种群治理

  基本概念、成功实例简介和特点、

  3.大面积种群治理

  基本概念、特点和实例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大面积种群治理、全种群治理的概念

  2.掌握经济受害允许水平、经济阈值、平衡位置的概念。

  第二章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任务、对象和对外检疫和国内检疫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理论基础、农业防治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和对农业防治的评价

  3.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的利用、病原微生物的利用、其它有益动物的利用、昆虫信息化合物的利用、重寄生、颉颃和交叉保护的利用

  4.物理机械防治

  人工器械捕杀、筛选、诱集和诱杀、阻隔法、利用温、湿度杀灭病虫和利用某些高新技术防治害虫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2.掌握几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

  第二单元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概念(4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为什么会生病

  2.什么是植物病害

  3.植物病害分类

  4.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5.植物病害的的症状

  6.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

  7.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

  2.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概念,掌握主要症状的类型

  3.掌握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

  4.重点掌握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的概念

  5.掌握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8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病原真菌

  营养阶段、繁殖、真菌的生活史、分类和命名、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类群的特点、真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及简要识别方法

  2.植物病原细菌

  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病原细菌的一般形态

  3.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4.其它植物病原物

  线虫、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类群

  2.了解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

  第五章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4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致病性、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

  2.寄主的抗病性

  抗病性的概念、表现、植物抗病的变异和植物的抗病机制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致病性、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的概念

  2.掌握植物的抗病性机制

  第六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4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

  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2.侵染循环

  侵染循概念、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3.植物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病害流行的预测

  教学要求:

  1.掌握病程及侵染循环的概念;

  2.掌握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3.了解病害流行预测

  第七章园林植物病害(7学时)

  教学内容:

  1.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

  白粉病类、叶斑病类、锈病类、炭疽病类、灰霉病类和病毒病类

  2.园林植物茎干部病害

  腐烂、溃疡病类、枯萎病类和丛枝病类

  3.园林植物根部病害

  苗木猝倒病类根瘤病类根腐、根朽病类

  教学要求:

  1.掌握:月季白粉病、月季黑斑病、海棠锈病、兰花炭疽病、仙客来灰霉病、香石竹病毒病的仙人掌类茎腐病、杨树腐烂病、合欢枯萎病、泡桐丛枝病苗木猝倒病、仙客来根结线虫病、根癌病的识别特点、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2.掌握:瓜叶菊白粉病、玫瑰锈病、菊花病毒病花木根朽病、花木白绢病的识别特点、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第八章蔬菜病害(6学时)

  教学内容:

  1.蔬菜霜霉病

  2.蔬菜维管束病害

  枯萎病、青枯病

  3.蔬菜病毒病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霜霉病、青枯病、病毒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主要防治方法。

  2.掌握枯萎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主要防治方法。

  第九章果树病害(5学时)

  教学内容:

  1.苹果、梨腐烂病

  2.苹果、梨轮纹病

  3.柑橘溃疡病

  4.苹果(梨)锈病

  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苹果树(梨)腐烂病、苹果(梨)锈病、梨(苹果)轮纹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主要防治方法

  2. 了解柑橘溃疡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主要防治方法

  第三单元虫害及其防治

  第十章昆虫的形态(6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及与农作物有关的其它主要动物类群概述

  昆虫纲的共同特征、与农作物有关的其它主要动物类群

  2.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

  头部的基本构造、头部的附件

  3.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

  胸部的基本构造、胸足的构造和类型、翅的构造和类型

  4.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

  腹部的基本构造、外生殖器的构造

  5.昆虫的体壁

  体壁的结构与性能、体壁的衍生物、体壁构造与害虫防治关系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

  2.重点掌握触角、口器、胸足、翅的类型;

  3.掌握头壳、胸部、胸足、腹部、外生殖器、体壁的构造;

  第十一章昆虫的解剖及生理(5学时)

  教学内容:

  1.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官的位置

  体腔的分区、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2.消化系统

  消化道、消化腺、消化作用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3.排泄器官

  马氏管、其它排泄器官

  4.血液循环系统

  背血管的构造、昆虫的血液循环途径、昆虫的血液及其功能、杀虫剂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关系

  5.呼吸系统

  气管系统的构造和分布、气门构造、气体的交换、害虫的呼吸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昆虫的神经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神经活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7.生殖系统

  雌性内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雄性内生殖器、交尾与受精、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害虫防治之间的关系

  8.内分泌

  内激素、外激素

  教学要求:

  1.掌握体腔的分区及内部器官的位置;

  2.掌握消化道的构造及功能、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

  3.了解气管的型式、呼吸活动与害虫防治;

  4.了解其它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第十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5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

  昆虫的繁殖方式、昆虫的发育与变态、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

  2.昆虫的行为与习性

  简单反射、趋性、本能、食性、群集性、转移与迁飞、保护性适应

  3.昆虫的生活史

  世代和生活史、休眠与滞育、研究昆虫年生活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各发育期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

  2.重点掌握昆虫的食性;

  3.了解昆虫简单反射、趋性、本能、群集性、转移与迁飞、保护性适应

  4.重点掌握昆虫的生活史、世代、休眠与滞育的概念;

  5.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十三章昆虫的分类(7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分类概念

  昆虫的分类的意义、依据和方法、分类的阶元

  2.昆虫纲的分目

  无翅亚纲、有翅亚纲

  3.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概说

  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的分类阶元;

  2.重点掌握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的特点;

  3.了解昆虫分类的意义、依据、方法。

  第十四章昆虫与环境(5学时)

  教学内容:

  1.农业生态系与农业昆虫

  农业生态系的特点、农业昆虫的发生与分化

  2.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物理因子

  气候因子、土壤因素

  3.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

  食物因素、害虫与天敌

  4.农田生态系中的种群和群落

  食物链与食物网、种群的结构与特征

  5.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生活史对策、时间与空间对策、生态对策与害虫防治

  教学要求:

  1.掌握种群、生态系统、有效积温法则、生态抗性、遗传抗性的概念

  2.掌握虫害形成的原因

  3.重点掌握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速度的关系

  4.掌握湿度对昆虫生存及繁殖的影响、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5.重点掌握昆虫的天敌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

  第十五章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3学时)

  教学内容:

  1.害虫的调查

  昆虫的田间分布型、调查取样方法、调查取样单位和数量、调查结果计算

  2.害虫的预测预报

  预测预报的类型、发生期预测的常用方法、发生量预测的常用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害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和害虫发生数量的预测方法;

  2.掌握害虫的田间调查的方法、取样及调查资料的计算方法。

  第十六章地下害虫(6学时)

  教学内容:

  1.蛴螬

  暗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

  2.地老虎

  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

  3.蝼蛄

  非洲蝼蛄、华北蝼蛄

  4.金针虫

  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

  教学要求:

  1. 掌握蛴螬的识别、发生规律及主要的防治方法;

  2. 了解蝼蛄、金针虫的识别、发生规律及主要的防治方法。

  第十七章园林植物害虫(5分)

  教学内容:

  1.园林植物食叶害虫

  灯蛾类毒蛾类尺蛾类夜蛾类叶甲类叶蜂类

  2.园林植物枝干害虫

  木蠹蛾类小蠹类

  3.园林植物刺吸害虫及螨类

  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螨类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美国白蛾、舞毒蛾、槐尺蛾、银纹夜蛾、白杨叶甲蔷薇、三节叶蜂蔷薇、三节叶蜂、小线角木囊蛾和柏肤小蠹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

  2.掌握美国白蛾、舞毒蛾、槐尺蛾、银纹夜蛾、白杨叶甲蔷薇、三节叶蜂蔷薇、三节叶蜂、小线角木囊蛾和柏肤小蠹的形态特征

  第十八章蔬菜害虫(6学时)

  教学内容:

  1.菜蚜类

  2.菜粉蝶

  3.小菜蛾

  4.黄曲条跳甲

  5.黄守瓜

  6.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

  7.美洲斑潜蝇

  8.温室白粉虱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菜蚜类、菜粉蝶、小菜蛾、美洲斑潜蝇的识别、发生规律及主要的防治方法;

  2.掌握黄曲条跳甲、马铃薯瓢虫类、温室白粉虱的识别、发生规律及主要的防治方法。

  第十九章果树害虫(6学时)

  教学内容:

  1.天牛

  2.金缘吉丁虫

  3.梨小食心虫

  4.蚧壳虫

  5.螨类

  6.蓑蛾

  7.刺蛾

  8.卷叶蛾

  9.凤蝶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天牛、金缘吉丁虫、梨小食心虫的识别、发生规律及主要的防治方法;

  2.掌握蚧壳虫、螨类、蓑蛾、刺蛾、卷叶蛾、凤蝶的识别、发生规律及主要的防治方法;

  第四单元植物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第二十章化学防治的基本知识(3学时)

  教学内容:

  1.化学防治与农药

  2.农药的毒性、毒力与药效

  3.农药的剂型与使用方法

  4.病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农药的类型、剂型及使用方法

  2.掌握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第二十一章常用杀虫杀菌剂简介(3学时)

  教学内容:

  1.杀虫剂

  2.杀菌剂

  教学要求:掌握主要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特点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