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学习网!
首页大学视频人文社会会计学中山大学 基础会计学

中山大学 基础会计学由刘峰、林斌、刘光友、漆江娜等主讲

  • 来源:中山大学
  • 格式:WMV
  • 状态:共74讲 正在更新

课程介绍

 
课    程    简    介
 
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学”是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公共基础课,它也是经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公共课程。
 
课程目的: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基础会计学”所必须要实现的目的。我们这门课程在充分考虑了“三基”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完整的“会计观”,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从社会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在本门课程中,我们称之为“会计的价值”),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等;我们这门课程的第三个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主要模块:
  本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六个模块,这些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是开放的。不同的使用对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
  导论 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一根本问题入手,将会计定位在一个低成本的信任机制,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与会计职业等。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够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或者说,让学生能够“鸟瞰”会计;
  会计循环 介绍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内容涉及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将会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
  会计循环的拓展 在学习复式簿记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对更加复杂一点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式簿记的原理,并能做到初步运用。因此,本单元一般介绍两个以上的循环,特别是关于制造业的循环,已经初步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内容,因此,也有学者将这部分称为“小财务会计”。我们在本模块中,还介绍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另外,有关手工簿记系统与电子计算机会计系统地初步知识,在本模块也有所体现。
财务报告 它也是会计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是会计系统最终产品,因此,所有会计学基础教材或课程都专门介绍财务报告的原理与编制,并结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介绍财产清查等内容。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我们还从使用者角度,介绍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会计理论与会计组织:在学习了复式簿记的原理及其运用后,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与运用背后的基本理论,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来加深理解。本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开放,可以根据教师本人的理解作变动,包括:会计理论的作用与内容、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它也可以包括扩展到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等。比如,我们最近在课程讲授中就穿插了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会计职业的影响。
  会计信息在决策中的应用 这是一个选择性模块,主要供那些非会计专业、特别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性了解会计系统所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不同的决策、不同的成本”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上衍生的各种成本概念、这些成本概念如何在帮助形成管理决策等。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管理决策过程以及会计信息在其中可能的作用。
  我们这门课程还有一个完整的英文版课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英文版不是中文版的直接翻译,也不是国外课件的直接搬用,而是我们在长期从事CGA、 MBA和国际会计班教学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它主要采用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模块结构,但在部分内容上,与中文版相呼应。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如会计核算形式)在英文版中就没有体现,而一些主要是英美国家会计的特色内容(如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在中文版中也未作专门介绍。此外,在课堂讨论问题、课后讨论案例上,也各有侧重。考虑到英文版的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部分案例仍然采自我国资本市场。
  由于中英文教案在模块内容上基本对应,其适用的对象也基本相同,因此,下面有关模块的使用,以中文版为主。英文版可以比照进行。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本门课程也被称为“会计的第一门课”。作为入门课,对会计有一个初步但完整的把握,非常重要。因此,模块一至模块三需要重点学习;模块四侧重财务报告部分,财务报告分析与信息利用可以忽略;模块五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会计工作组织等知识点,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理论的讨论,一般介绍即可;模块六留待以后学习。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学习一门会计课程,因此,这六个模块应当都要学习,但是,模块二、模块三有关复式簿记技术的内容,可以简单介绍,节省下来的学时主要用于模块四的财务报告分析和信息利用以及模块六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并能够熟练使用会计信息。
 
 
 
《基础会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课程类别:必修
总学时:授课54学时+考试3学时
大纲编写: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大纲主审:刘峰 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
授课专业:会计学/工商管理类
授课年级:一年级
大纲更新日期:2005年7月
 
第一讲 导论
(一) 企业的性质
1、从道德人到经济人
2、经济学的若干基本前提(假设)
3、企业的性质:传统观点
4、企业的性质:基于经济人的讨论
(二)会计的价值
1、从企业的性质看信任与信任机制
2、会计:一种低成本的信任机制
(三)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会计的产生
2、经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与会计的发展
3、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
(四)如何学习会计学
1、知识、能力与会计工作的边界
2、如何学习
 
第二讲 会计事项与会计恒等式
(一)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事项
1、 企业的概念
2、 企业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三种: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
(1)独资企业
1)独资企业的特点:
2)比较个体工商户、国有独资企业与外国企业
3)公司组织机构的特殊性
(2)合伙企业
1)合伙企业的类型
2)律师事务所与会计师事务所
(3)股份公司 
1)股东与股票
2)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3、企业的条件:人、财、物
4、企业的经营活动
(1)企业的成立与本钱的投入
(2)企业的经营与资产形式的变化
5、企业的结束与本钱的退出
6、会计事项
(二)经济活动与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accounting element):会计对象,即会计化了的经济活动的细分。
1、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形式
(1)资金的占用形式与资产
(2)资金的来源渠道与权益
(3)资金占用形式的变化与资金量的变化
(4)资金周转与资金耗费和资金回收
2、会计要素
(1)资产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4)收入
(5)费用
(6)利润
(三)关于会计主体
(四)会计恒等式
1、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2、收入、费用与利润的关系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4、交易、事项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五)本讲小结
(1)人、财、物都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 
(2)企业的经营活动构成了企业的经济业务
(3)会计要素是经济业务的构成因素
(4)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5)企业的经济业务可看成是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形成的
(6)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六)案例讨论
 
第三讲 账户与借贷记账法
(一)账户的含义
(二)账户与会计科目
(三)账户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四)账户的设置原则
(五)企业常用会计科目
(六)账户的层次
(七)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
(八)账户的结构
1、账户的基本结构
2、教学用的T形账户。
(九)引入会计分期
(十)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特点
2、复式记账法的要素
(十一)借贷记账法
1、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2、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1)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
(2)收入、费用和利润类账户结构
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4、会计分录
5、登记账户
6、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十二)本讲小结
(1)账户是按照会计要素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记录的工具
(2)与会计要素具有同一性的是,账户也分成了六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账户
(3)将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进行记录的方法是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方法之一
(4)简单的会计循环为:分析经济业务→编制分录→过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会计报表
(十三)案例讨论
 
第四讲 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一) 会计凭证的含义与作用
1、 会计凭证的含义
2、 会计凭证的作用
(二) 原始凭证
1、 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
2、 原始凭证的种类
3、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4、 原始凭证的审核
(三) 记账凭证
1、 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
2、 记账凭证的种类
3、 会计凭证的传递
4、 会计凭证的保管
(四) 会计账簿
1、 账簿的含义和种类
2、 账簿的作用
3、 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
4、 登记账簿基本要求
(五)对账与结帐
1、错账的更正
2、对账
3、财产清查
4、结账
 
第五讲 会计循环Ⅰ:以商业为例
(一) 会计循环概述
1、 会计循环的含义
2、 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
(二) 经济业务分析与记录 
1、 交易、事项与经济业务
2、 如何分析经济业务
3、 举例说明会计分录的编制
4、 登记账簿
(三) 调整前试算
1、 试算平衡表的作用
2、 调整前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四)期末调整账项
1、调整的必要性
2、调整账项的种类
3、调整账项举例
(五)调整后试算与会计报表
1、调整后试算
2、会计报表简介
(六)结帐
1、永久性账户与临时性账户
2、结帐分录的编制
 
第六讲 会计循环Ⅱ:以制造业为例
(一)制造业基本的经营活动
企业的经营:供应、生产、销售与实物形态的变化
(二)筹资业务
1、资金筹集的来源:
2、资金的形式
3、投入资本的确认与计量
(1)投入资本的定义
(2)投入资本的记录
4、借入资本
(1)负债的种类
(2)负债确认与计量的特点
(3)流动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1)流动负债的定义
2)流动负债的计量 
(4) 长期负债的确认
1)长期借款的确认和计量
2)应付债券的确认和计量
3)长期应付款的确认和计量
(5)长期负债的报表列示 
5、负债的记录
(1)账户设置
(2)引入权责发生制与账项调整
1)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的要点:
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实例比较
(3)负债记录举例
(三)供应过程:材料采购业务
1、供应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2、材料采购成本的内容 
3、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
4、采购业务核算设置的账户 
5、供应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举例 
(四)引入存货盘存制度
1、存货与盘存制度
(1)实地盘存制
(2)永续盘存制
(3)存货与流动性
(4)存货的内容、种类、性质以及对存货管理的要求
2、存货的增减变动记录在账簿中的形式
3、存货的增减变动的记录形式与存货盘存制度
4、实地盘存制的概念
(1)商品流通企业与“以存计销制”或“盘存计销制”
(2)制造业与“以存计耗制”或“盘存计耗制”
(3)实地盘存制要点:
(4)实地盘存制的程序
5、永续盘存制的定义
(1)永续盘存制与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
采用这种方法,要按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逐步或逐日登记每一存货的收、发、结存数量,有时还要登记金额。 
(2) 永续盘存制与存货的账簿组织
(3) 永续盘存制的程序
(五)生产过程:产品生产 
1、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2、产品生产成本的内容
3、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费用的归集
4、产品生产阶段核算设置的主要账户 
5、反映生产过程各账户间的关系 
6、产品生产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举例 
 
(六)销售过程:销售业务 
1、销售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
2、产品销售成本的确定
3、销售阶段主要账户 
4、销售过程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举例
(七)财务成果 
1、利润的概念
2、利润的计算公式
3、财务成果核算的账户设置 
4、财务成果核算各账户之间的关系
5、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举例
(八)资金退出企业 
(九)本讲小结
(1)制造业会计循环: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财务成果的形成和计算→利润分配与结转
(2)供应过程的材料采购成本计算是生产成本计算的基础,而生产成本计算又是产品销售成本计算的基础
(3)与其他行业一样,制造业的会计记录程序包括:交易分析与编制记账凭证→过账→试算平衡 →调整 →调整后试算平衡表 →结账 →编制结账后试算表 →编制财务报告→转回分录 
(十) 案例讨论
 
第七讲 会计循环Ⅲ:账务处理程序与会计电算化
(一) 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演变
1、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演变
2、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演变的影响
(二) 手工会计核算下的账务处理程序
1、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3、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4、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三) 会计电算化
1、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2、 手工会计系统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比较
 
第八讲 财务报告
(一)概述
1、会计信息以何种形式传递给使用者? 
2、基本财务报表及其数量关系
(二)工作底稿
1、工作底稿的在编制财务报表中的作用
2、工作底稿的编制步骤:
(三)利润表:具体期间的业绩
1、利润表的构成
2、利润表的编制
3、一个实例
(四)资产负债表:具体试点的财务状况
1、资产负债表的构成
(1)资产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4)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3、一个实例
(五)现金流量表:现金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
1、为何需要这张报表? 
2、 现金流量表的构成
(1)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2)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内容
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 直接法
(2) 间接法
3、一个实例
(六)表外披露
1、表外披露的主要内容
2、表外披露的主要形式
(七)小结
 
第九讲 会计信息分析与应用
(一) 会计信息分析的需求与供给
1、会计信息的需求
2、会计信息的供给
(二) 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 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较分析法
(1)公司内部比较分析
(2)公司间的比较分析
2、比率分析法
(1)盈利能力分析
(2)资产运营效率分析
(3)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4)资本结构比率分析
(5)股东盈利比率分析
(四) 财务比率的综合分析
(五) 会计信息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参照标准问题
2、会计信息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3、连续事项与非连续事项
4、可控事项与不可控事项
5、单一报表与合并报表
6、单一经营与多元化经营
(六)小结
 
第十讲 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
(一)会计准则与信任
1、再谈会计与信任问题
2、会计方法的固有局限性
3、会计准则与信任问题
(二)会计准则介绍
1、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
2、会计基本假设
3、会计基本原则
4、关于会计原则应用的讨论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
1、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主要历程回顾
2、资本市场发展与会计准则建设的讨论
(四)关于会计理论
1、会计理论的解构性讨论
2、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经典文献介绍
3、若干案例讨论
 
第十一讲 内部控制与职业道德
(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1、内部牵制
2、内部控制
3、内部控制结构
4、内部控制完整框架
5、ERM
(二) 内部会计控制
1、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2、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3、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三) 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
1、 商业伦理
2、 诚信与职业道德
3、 会计职业道德
 
第十二讲 会计工作组织
(一) 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1、 会计工作组织的涵义及基本要求
2、 会计工作组织的规范
(二)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1、 会计机构的设置
2、 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与任职资格
3、 会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4、 会计工作的交接
5、 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
(三) 内部会计管理
1、 内部会计管理的基本原则
2、 内部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四) 会计档案管理
1、 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含义
2、 会计档案的保管与销毁
 
第十三讲 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原则
(一)什么是管理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分析
(三)成本、费用和支出
(四)成本性态分析
1、成本的分类
2、成本性态分析
(1)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
(3)混合成本
(五)成本概念的拓展
1、机会成本
2、沉没成本
3、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4、边际成本
(六)成本计算基础
1、简单法
2、订单法 
3、未完工产品成本
4、成本计算的基本过程
(七)费用分摊
1、费用分摊的基本程序
2、费用分摊的基本原则
(1)费用分摊与持续的成本降低
(2)费用分摊应当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
3、关于费用分摊的讨论
(八)作业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2、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1)作业及其分类
(2)成本动因及其选择 
(3)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3、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
 
第十四讲 管理会计的主要应用
(一)本-量-利分析
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2)成本性态的量化
2、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3、盈亏平衡点(break-even point)
4、安全边际( SMx 和SMpx )
5、经营杠杆
(二)分部报告、责任中心及业绩评价
1、分部报告与集团效益
2、经营管理中永恒难题:集权还是分权?
3、责任会计和责任中心
(1)责任会计
(2)责任中心:费用中心(成本中心)
(3)责任中心:利润中心
(4)责任中心:投资中心
(5)责任中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
4、业绩评价
(1)业绩评价的基本原则
(2)传统业绩考核
(3)经济附加值(EVA)
(4)MVA (Market Value Added)
(5)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
(6)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改进
5、转移价格
(1)为什么需要转移价格
(2)转移价格与内部考核
(三)预算和预算控制
1、预算的作用
2、预算的编制
3、全面预算(Master Budget)
4、预算的种类
(1)短期预算与长期预算 
(2)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
(3)项目预算 
(4)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
(5)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四)标准成本和成本控制
1、为什么需要标准成本?
2、服务于决策和控制的标准成本
3、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1)标准的制订
(2)标准的分解
(3)标准的执行
(4)标准的考核
4、目标成本(Target Costing) 
5、差异分析与成本控制
6、标准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