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学导论发展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自 1996年起开设面向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来自文、管、理、工各科约100名学生选修,从此开始了该课的课程建设。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感到很有收获,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逐渐积累起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用讲义。选课人数逐年增加,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后逐渐发展成为面向全校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每学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约3000-4000人。以老带青,逐渐成长起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学队伍。
在数年教学实践积累基础上,出版了相关的教科书《生命科学导论》(张惟杰主编,吴敏、刘曼西副主编,高教出版社, 1999年)。该教科书以近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为纲,体现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的结合,被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并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许多兄弟院校采用。这本教科书还被台湾九洲图书文物有限公司选中,从高教出版社买去繁体字版权,于2001年出版繁体字版本,在台湾发行。
自1999年开始,这门课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配套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为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每学年有近2000人选修该实验课程(约为选修理论课学生人数的60%)。学生通过实验,在实践中领会到现代生命科学的技术与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课的网络建设开始得比较早, 1999年起制作了一个网络版本,主要供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在校内使用。2001年到2002年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天地网远程教育课件建设,制作网上使用课件的新版本,并已在网上播放试用。
教材 :
本课程使用的指定教材是 《生命科学导论》,张惟杰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 。本教材是在本课程开设多年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配合较密切,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的联接自然贴切。
参考书:
《基础生命科学》 吴庆余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普通生物学》 陈阅增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生物学导论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教师应把握的课程特点:
1/ 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 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
科发展。
3/ 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4/ 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 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
课程内容共分十二讲,每讲三节课作为一个单元。这样,总学时为 36,分十二次讲完。
第一讲 序论
一、为什么要上《现代生物学导论》课?
二 、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三 、生命科学向我们每个人走来
四 、生命的元素组成
第二讲 构造生物体的基本元件
?? 从生物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
一、生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关系
二、生物小分子简介
三、生物大分子的形成
四、生物大分子的高级结构
第三讲 生物的 新陈代谢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
二、生命世界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能
三、生物体主要从有机分子的氧化取得能量
四、生物体内有一个复杂的代谢网络
第四讲 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四、细胞分化、衰老与死亡
五、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
第五讲 从基因到基因工程
一、孟德尔学说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二、基因是一段 DNA序列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和应用
第六讲 遗传病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一、遗传病的特征与分类
二、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第七讲 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
一、 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神经系统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三、激素系统和细胞信息传递
四、神经、激素配合作用控制体内稳态
第八讲 人体的防御体系--免疫系统
一、人体的两道防线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三、特异性免疫的工作机理
四、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第九讲 能够传染致病的蛋白质粒子——普列昂
一、作为病源物的细菌和病毒
二、“慢病毒”引起的疾病
三、普列昂的发现
四、尚未结束的论争
第十讲 多利羊带来的挑战与困惑
一、多利羊风景
二、从一个细胞到一只羊
三、多利羊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四、多利羊实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多利羊实验带来的困惑
第十一讲 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性
三、呼吁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第十二讲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什么是生命
二、有关生命起源的种种假说
三、寻求生物进化的轨迹
四、人类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