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与健康
1 .社会制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阶层、以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 .文化因素与健康:包括文化现象及特征、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方式、教育与健康、风俗习惯与健康、宗教信仰与健康等。
第二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心理因素的概念: 心理因素是用以概括人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处的环境及所遭遇到的各种事件与人体本身相互作用的变量,是个体的内在特征与人际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各种社会、文化的外在信息作用于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体,人体对刺激源作出的具有内在特点的反应。
二、 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个体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后,经过大脑的评价产生紧张性情绪反应,机体所年的状态称为紧张状态,也就是心理应激。
三、 心身疾病的特征
1 )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作用而引发;
2 )遗传及个性特征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即具有某些禀赋或个性特征与易感素质;
3 )涉及的主要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以及内分泌系统所支配的器官与过敏性疾病;
4 )病程往往有缓解和复发的周期性倾向;
5 )心理治疗在预防复发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社会因素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条途径导致机体器官的病理改变而出现心身疾病。对期诊断除遵循一疾病诊断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有心理疾病的阳性证据: 1 )确定有社会心理因素紧张刺激存在; 2 )社会心理刺激与起病有密节的时间关系; 3 )病情的波动与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有关; 4 )有一落千丈寂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 5 )可能有儿童早期的特殊的创伤性心理体验。
第三节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 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1 、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从出生一直到老年的各个时期内,均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区之风。社区内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对人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
1 )宏观自然环境:是指社区所处的周围各种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森林、河流、植物、矿藏等。自然环境好的地方生产率较高,生活水平也相应高,反之变然。
2 )微观自然环境:指人们长期接角的水、空气、食物、声音、湿度等。对人们的生理、心理、工作效率有一定影响。如长期在噪声较大的纺织厂上班,人们易发生重听;在光线充足、色彩鲜艳的环境工作,心情愉快、工作效率高。
3 )宏观社会环境:指人的种族、民族、社会政治、社会经济、语言等背景。
4 )微观社会环境:指家庭、邻里、朋友、学校、娱乐场所、劳动环境等,对人的行为有直接影响,特别对青少年影响较大。
2 、需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因为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性,所以人类具有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管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 、动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有不同动机产生而引发出各种行为,应该有的放矢进行引导、疏导,减少不良行为、不健康行为的发生。
4 、人类行为的可塑性:人类行为大多具有目的性。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受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调节,所以肯人可塑性。应该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健康观等方耐晕行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教育,使人分清是非,全面、深刻地去认识问题,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达到行为符合社会规律、符合社会公德、符合人类健康的目的。
二、偏离行为与健康
1 、吸烟与健康: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严重危害,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也会给子女和他人带来危害。
2 、酗酒与健康:对肝脏、食道、胃、脑、心脏都有重要影响。过量饮酒导致粗暴无礼、产生攻击行为;行动蹒跚、步态不稳;酒后驾车等。
3 、药瘾与健康:导致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下降、慢性中毒等。
4 、饮食不当与健康包括暴饮暴食、偏食挑食、饮食不规律及喜食腌制、熏制等食物等。
5 、缺乏运动与健康
三、一些现代病:包括社会幼稚病、旅游病、电视综合症、舞厅综合症、上网综合症、耳机综合症等。
四、对不良行为的纠正策略
1 、推行健康教育: 2 、提高公共监督: 3 、加强卫生立法:
第五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人与环境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人不断地和环境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环境因素对健康有很大影响。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染;交通运输;自然灾害;其他。
2 .环境污染的种类: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3 .环境污染的作用特征: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污染物种类多;治理困难。
4 . 化学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代谢
1 )呼吸道:凡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烟、雾、尘)等形态存在的化学物都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2 )消化道:水及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常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3 )皮肤:有些毒物可经无损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如有机磷、苯胺、等脂溶性液体,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第二节 空气环境与健康
一、空气物理因素与健康:
1 、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
2 、气象:主要指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
3 、空气离子化:
二、空气化学污染与健康
1 、空气化学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包括急慢性中毒;呼吸道和眼部刺激;损伤免疫力;致癌等。
间接危害:影响局部气候;减弱太阳强度;形成酸雨;腐蚀植物;温室效应等。
2 、常见的空气化学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学;光化学烟雾;飘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3 、室内环境与健康;包括室内微小气候;室内化学污染如装修;生物污染;辐射污染等。
第三节 水环境与健康
一、水源的种类: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二、水体污染
1 .水体化学污染物:汞;酚类;氰化物;铬;有机物;
2 、水体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
3 、生物污染:细菌污染;病毒污染;原虫污染等。
三、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
1 .饮用水基本卫要求:感官良好;微生物学安全;化学组成安全;水量充足。
2 .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包括四大类指标:
1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 )毒理学指标; 3 )细菌学指标; 4 )放射性指标。
四、饮用水的消毒
1 .物理消毒:包括煮沸、紫外线照射等;
2 .化学水毒:臭氧消毒法、氯化消毒法、碘消毒法、高锰酸钾消毒法等。
第四节 土壤环境与健康
一、常见地方病: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是一种常见的地方病,分布很广,世界许多国家均有流行。不同病区由于地质及生活条件的差异,发病率差别大,严重病区还可见到一些痴呆、矮小、聋哑的患者,即克汀病 (endemic cretinism) ,这是由于胚胎发育期或婴儿期严重缺碘所致。
1 、病因及机理: 1 )缺碘:缺碘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2 )高碘:高碘也可引甲状腺肿大。 3 )促甲状腺物质。如 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高钙饮水、 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植物性脂肪摄入过多 等均可干扰碘的吸收;
2 、预防措施:
( 1 )一级预防:补充碘的摄入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常用碘盐(向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我国规定 1:20000~50000 );碘油(碘化核桃油或豆油,含碘 500mg/ml ,一次肌肉注射 1~2 毫升,三年后可重复一次)。
( 2 )二级预防:
1 )碘盐含碘量监测、病情监测、儿童智商测定等。
2 )制定地甲肿及克汀病的诊断标准。
( 3 )三级预防:即合理有效的治疗。
(二)地方性氟病:是由于长期自环境中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斑釉齿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1 、发病原因及机理: 1 )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2 )对骨骼的影响; 3 )对牙齿的影响。
2 、预防措施: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根本措施。可用活性氧化铝处理。
二、土壤污染与健康
(一)土壤污染的来源
1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又称水型污染。含有重金属、化学污染物、农药、病原菌、寄生虫及卵等。
2 、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又称固体废弃物型污染。蚊蝇孳生、污染水源、恶化空气、破坏农田等。尤其是近年出现的白色污染。
3 、大气污染物的污染:又称大气型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1 、影响的综合性:污染的土壤不仅直接造成组成、结构和理化与生态特性的破坏,且可以污染农作物、水体面对人发挥间接作用。且作用非常复杂。
2 、危害的长期性:土壤污染后到造成人类健康危害的后果,常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且通过较长时间才能消除这种影响。
(三)常见的土壤污染:
1 .重金属污染:包括镉、汞、铅等
2 .农药污染:各种农药;化肥等
3 .生物污染:人 — 土壤 — 人;动物 — 土壤 — 人;土壤 — 人。
(四)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1 、工业废渣治理
2 、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
3 、污水处理
4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第六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有素概述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1 .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
2 .物理因素:异常气压、辐射、噪声、振动等。
3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霉菌。
4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不合理;精神紧张;不良体位和姿势;不合理工具等。
二、职业病:
1 .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
2 .分类: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共分类九类
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3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1 )生产环境的控制; 2 )个人卫生防护; 3 )职业人群健康促进; 4 )劳动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常见的职业中毒:
1 、铅中毒; 2 、汞中毒; 3 、苯中毒; 4 、刺激性气体中毒; 5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6 、农药中毒。
二、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 .毒物本身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
2 .剂量、浓度、作用时间;
3 .毒物的联合作用;
4 .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5 .个体感受性。
第七章 学校卫生与健康
一、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二、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
三、教室设施及卫生要求:
1 .自然采光: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学要求;人工照明;
2 .教室通风;
3 .教室采暖;
4 .课桌椅及厕所;
四、青少年常见的健康问题
1 、近视眼; 2 、沙眼; 3 、龋齿; 4 、脊柱弯曲; 5 、心理卫生问题; 6 、意外伤害。
第八章 食物卫生与健康
第一节 食物与营养
一、营养的概念和营养素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概念:人体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种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物;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
生理功能:三大产热营养素;维生素;无机盐等。
二、合理膳食:
概念: 就是保证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条件 , 能满足生理 , 生长发育 , 生活和劳动需要或者各种营养素间呈平衡状态 , 既不多也不少 , 否则对健康不利 , 如多了导致中毒 , 少则引起缺乏 .
基本卫生学要求: 膳食营养要平衡;膳食感官要良好;膳食成分要无害;膳食加工要得当;膳食制度要科学。
第二节 营养调查
一、概念: 运用调查和检验手段 , 了解某一人群或个体营养状况 , 判断其达标程度的全过程 , 叫营养调查。
二、目的: 目的 : 营养调查的目的是尽可能发现被调查者存在的营养问题 , 评价营养状况 , 了解营养不良的发病程度和范围 ,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措施。
三、内容: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
四、膳食调查的方法:询问法;记帐法;称重法;化学分析法。
第三节 食物中毒
一、 食物中毒
1 、概念:食物中毒是指健康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
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2 、 分类:根据病原分为五大类
1 )细菌及其毒素:
2 )真菌及其毒素:
3 )有毒动物中毒:
4 )有毒植物中毒:
5 )化学性食物中毒
3 、 特点:
1 )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期内可能有多数病人同时发病;
2 )所有病人都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
3 )所有病人在近期内都有相同的食物史,食者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发病范转局限在食用该种有毒食物的人群;
4 )一旦停目食用这种食物,发病立即停止,发病曲线呈单峰状,人与人之间不传染,无传染病发病时的余波;
5 )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1 .特点:
1 )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危害面广
2 )中毒食品:主要集中在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蛋等
3 )中毒季节:主要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
2 、防治措施: 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
3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变形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1 .特点:
1 )食物一般正常,从感官上很难判别,中毒发生无规律性;
2 )常发生在该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3 )中毒人数较少,易散发,但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4 )潜伏期短,有特殊症状。
2 .常见种类:毒蕈中毒;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四季豆中毒;苦杏仁中毒等。
3 .防治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搞清分布,减少发生;提高鉴别力,防止误食。
第四节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一、食品污染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烹调等各个环节,有时会混入、残留或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因素。这些因素统称为食品污染物
2 、分类:生物性;化学生;放射性。
二、食品污染的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远期损害。
三、防治原则:
• 宣传、教育,自觉防范;
2 )制定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法规;
3 )加强卫生监督 : 经常性及预防性卫生监督;
4 )加强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
四、常见的食品污染物:
黄曲霉毒素; N- 亚硝基化合物;苯并芘;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
第九章 医学统计方法
第一节 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一 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 .总体: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如调查兰州市所有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所有学龄前儿童就是个总体。
2 .样本( sample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样本中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量。一般对某个总体全部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要用样本的信息反映总体的特征。
3 .误差:统计学上把原始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error )。
4 .抽样误差( sampling error )是指由抽样产生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由于观察对象存在个体差异,样本未包含总体的全部信息所以抽样误差难以避免。
5 、概率( probability ):是描述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
6 、同质与变异:性质相同的事物为同质,如同年龄、同性别等。性质相同的事物各观察单位之间的差异称变异( variation )。
7 、参数 (parameter) 与统计量 (statistic) :根据总体中所有个体变量值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如总体总数、总体标准差等。在实际工作中,总体参数往往是未知的,只能通过抽样研究计算样本指标,由样本指标(统计量)推断总体指标。因此,对于一个总体来讲,其参数是固定的,但来自于同一总体的不同样本的统计量是有差别的。
二、统计资料的类型:
1 、计量资料( measurement data )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统称为计量资料,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体重、血压等。
2 、计数资料( enumeration data ):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项分类的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两种属性分类计数。如有效与无效、治愈和未愈、生存和死亡等;另一类是多项分类计数资料,是将观察单位按多种属性或类型分组计数所得资料,如分别按四种不同的血型将甘一个群体分为四组,每个
组是多少人等。
3 、等级资料 (ranked data) :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等级分组,计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如调查某人群尿糖的情况,其结果有﹣、±、﹢、﹢﹢、﹢﹢﹢等五个等级。
资料的不同类型决定着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不同的资料应选择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才能进行正确的描述和推断。社区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常性的资料,主要来自于社区工作记录和统计报表。包括日常的各种医疗预防、保健作用的原始记录及出生、死亡、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等专用报告单。二是一时性资料。报据社区卫生研究的目的专门组织的专项调查。
三、统计工作的步骤
1 、设计( design ):是根据研究或了解的问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工作的全过程要有一个全面的设想。
2 、搜集资料( collection of data ):按照设计的要求,采取统一的标准,及时取得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 、整理资料( sorting data ):是按不同的分析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核对、分类、归纳,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条理化、系统化、数量化,以便输入计算机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4 、分析资料( analysis of data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资料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专业知识,阐明所研究的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
第二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制表要求: 标题;标目;线条;数字;备注。
种类:简单表;组合表。
二、统计图:
1 .制表要求:
1 )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标选择相应的图形 .
2 )要有简明扼要的标题 .
3 )有的图须有横轴与纵轴 .
4 )几种不同的事物给制在同一图内比较时 , 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表标 , 并附图例加以说明 .
2 .种类:条图;饼图;百分图;直方图;线图;散点图等。
第三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
一、平均数与变异指标
(一)频数表的编制:
• 计算全距:找出观察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减得全距或极差,用 R ( range )表示。
2 、确定组距:组段数一般取 8~15 个,组距 = 全 距÷ 组数。
3 、列表划计:将所有变量值逐个归入相应组段,即得频数表
(二)平均数
平均数:是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指标,它常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者说一个分布的平均位置,可作为一组资料的代表值,用于组间的分析比较。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
(三)变异指标
描述一组变量,用平均数只能说明其集中趋势,无法反映其离散程度。尤其在几个样本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均数就无法说明样本内各个指标的分布情况。常用的变异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其中最常用的为标准差。
二、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及其应用
正态分布又称 Gauss 分布,是一种很重要的连续型分布,很多现象都符合这种分布特征,如身高、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等。其特征为频数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基本对称,越近均数频数越多,越远频数越少。
(一)正态分布的图形: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
1 、集中性: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最高。
2 、对称性:正态曲线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3 、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 、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 μ 和标准差σ。可记作 N ( μ ,σ):均数 μ 是位置参数,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当σ恒定时, μ 越大,则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反之则越向左移动。标准差σ是变异度参数,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鹿扁平程度,当 μ 恒定时,σ越小曲线越陡峭,表示数据越集中。
(三)正态分布的应用
1 、估计医学正常值范围:不少医学现象是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我们可以用正态分布的规律估计其正常范围。最常用 95% 的可信限。即 X ± 1.96s 。如果变量呈偏态分布,可用百分位数计算,即 P 2.5 ~P9 7.5 。
2 、质量控制: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检测误差,常以 X ± 2s ,作为上下警戒值,以 X ± 3s 作为上下控制值。
三、均数的标准误及其应用
1 、标准误的意义及其计算
在医学研究中,常采用抽样研究,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由于存在抽样误差,因此样本均数一般不恰好等于总体均数。另外,在同一个总体中,抽取多个样本,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或各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各个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作标准误(以便与样本标准差相区别,用 σ X 表示)。
2 、标准误的应用
1 )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说明样本均数的可靠性。标准误越小,表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越接近。
2 )估计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
四、均数的假设检验
(一)假设检验也叫显著性检验,以用以判断统计分析可信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可用下例来说明:
例:根据大量调查,已知健康成年男子脉搏的均数为 72 次 / 分,某护士在一山区随机测量了 25 名健康成年男子脉搏数,求得其均数为 74.2 次 / 分。标准差为 6.5 ,能否认为该山区成年男子的脉搏数与一般健康成年男子的脉搏数不同?
显然,这两个均数不等有两种可能性: 1 )由于抽样误差所致; 2 )受山区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何作出判断呢?统计上是通过假设检验业回答这个问题的。按逻辑推理,如果第一种可能性较大时,可以接受它,统计上称差异无统计意义(无显著性);如果第一种可能性较小时,可以拒绝它而接受后者,统计上称差异有统计意义(有显著性)。这就是假设检验的思想。
1 、建立假设:一种是无效假设, H 0 ,一种是备择假设 H 1 。它们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的假设。如上例, H 0 为两总体均数相等,山区的环境对脉搏无影响,差异是抽样误差引起的。 H 1 为该山区男子脉搏均数高于一般,说明山区环境对脉搏有影响。在假设检验中, H 0 是主要的,只有拒绝了 H 0 ,才能接受 H 1 。假设检验一般分为单侧和双侧两种情况。
2 、确定检验水准:又称显著性水准。符号为 α , 是一个概率指标,意思是从正态总体中作随机抽样,得样本 t 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 通常取 α =0.05 。
3 、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根据研究设计的类型和统计推断的目的要求,选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如 t 检验、 u 检验。
4 、确定概率 P 值: P 值是指在 H 0 所规定的总体中作随机抽样,获得等于或大于(小于)现有统计量的概率。当求得统计量后,一般可根据有关统计用表查得 P 值。如 t 检验中,∣ t ∣≥ t α , υ 时则 P ≤ α,反之, ∣ t ∣< t α , υ 时则 P > α。
5 、作出推断结论:当 P ≤ α时,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拒绝 H 0 按受 H 1 ,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均数的 t 检验
第四节 计数资料的分析
一、相对数及标准化法
(一)相对数的意义
计数资料整理后得到的是绝对数。例如甲乙两地麻疹流行,甲地发病 300 人,乙地发病 250 人,甲地较乙地多发病 50 人。在比较两地哪个发病严重则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因为两地的易感人群不同。因此我们计算出其中的发病率,就较直观地反映出问题。如甲地易感人群 3000 人,乙地 1000 人,则其发病率分别为 10% 和 25% ,说明乙地发病较甲地严重。这个发病率就是相对数,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二)常用指标
1 、率 (rate) :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 % )、千分率(‰)、万分率( 1/ 万)等表示。
2 、构成比 (constituent ratio) :又称构成指标。表示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3 、相对比 (relative ratio) :以称对比指标,表示两个有联系的同类指标之比,常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三)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不宜过小。一般说来,观察单位数足够多时,计算出的率或构成比才比较稳定,才能够正确反映实际情况。
3 、资料的对比应注意可比性。决定率高低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除了被研究的因素之外,其余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相同或相近,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如观察对象应同质、研究方法应相同、观察时间应相等等。
4 、对样本率的比较应遵循随机抽样,作假设检验。
5 、计算观察单位不等的几个率的平均率时,不能将几个率直接相加求其平均率。
(四)标准化法
1 、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
在比较两组或多组率的时候,当其内部各小组的率明显不同,且各小组观察单位在构成比(如年龄、性别等)也明显不同时,其总率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要进行率的标准化法加以校正。
2 、标准化率的计算:标准化率也叫调整率。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二、率的抽样误差与率的标准误
在计数资料的抽样研究中,所得样本率和总体率或样本率之间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为率的抽样误差。其大小用率的标准误来表示。
三、 χ 2 检验步骤:
1 、建立假设; 2 、确定检验水准; 3 、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 4 、确定概率 P 值; 5 、作出推断结论。
第五节 直线相关和回归
一、直线相关:
1 .直线相关的类型: 正相关;负相关; 完全正相关;完全负相关; 零相关
2 .相关系数:两变量间相关程度的大小,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 r 的值在 -1 和 1 之间。
二、直线回归:
1 .概念: 当我们知道了两个变量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并且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这时,如果它们之间存在准确、严格的关系,它们的变化可用函数方程来表示,叫它们是函数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叫函数方程。但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许多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不能用函数方程反映,为了区别于两变量间的函数方程,我们称这种关系式为直线回归方程,这种关系为直线回归。
2 .直线回归方程:
3 .直线回归的应用:
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 ; 利用多元回归描述多因素的影响
第六节 护理论文的撰写
一、文题:
醒目 : 反映论文中最本质、最有价值、最新颖、最有特点的内容
简练:概括全文内容、体现研究精髓。以不超过 20 字为宜。
确切:具体、准确、规范。题中尽量不用公式及商标名。尽量避免非公认的缩写、字符、符号等。
二、署名:
署名原则:科学道德、实事求是。可以是个人或集体。
署名范围:以参加主要工作为限,一般不要超过 6 人。
署名顺序:按贡献大小及所起作用。指导者一般列于文末致谢。
三、摘要:
结构: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
要求:一般不超过 250 字,不分段;不用图表及公式。不用参考文献。
格式:列于标题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前面要加摘要二字。
四、关键词
关键词的选定:尽量从最近一年的医学主题词表里选用,这都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关键词。如上述格式中没有,可用护理学科当前常用的词语。尽量不用缩写、个数在 3-8 个并用分号隔开。
五、导言:
必要性、目的意义、要解决问题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简况及新进展。
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六、材料与方法
1 、基础研究:仪器设备;药品与试剂;动物;实验过程;
2 、临床研究:
病例一般资料:病例数量、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症状、体征、诊断及检查结果。
来源:何时、何地。
选择标准:医疗诊断标准和护理诊断标准。
对照组:随机分组、实验条件之外的可比性、双盲 / 单盲。
七、结果:
客观报道:
层次清楚:
科学性强
处理文、图、表的关系:
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八、讨论:
对研究结果的理论阐述:可用已有的理论解释,也可用国内外新学说对本实验进行讨论。
在理论上及实践上的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与这些进展的比较。居于何种地位。有无异同。
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方向、改进及建议。
九、参考文献:
必须是亲自阅读过的
按首次出现的次序以数字标注,序号注于方括号中。
内部刊物、未发表者一般不作参考文献。
要符合统一格式。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 J );学位论文( D );专利( P )
第十章 流行病学方法
第一节 流行病学概述
一、流行病学定义:
1 .概念: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和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2 .特点:
1 )在人群中进行研究 ----“ 人群 ” , “ 群体 ” 观念 .
2 )研究对象:不限于传染病→各种疾病以及健康状态。
3 )从研究疾病的分布出发,强调 “ 数量化 ” 。分布-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数学描述
4 )重视现场研究。
5 )为医学研究提供科研设计方案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范畴
疾病: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外伤:意外伤害、自杀
其它与健康有关的状态或事件
卫生服务系统
三、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1 .观察法: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
描述性研究:描述流行病学
分析性研究:分析流行病学
2 .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某种干预因素实验流行病学
3 .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
方法研究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地区分布:
疾病有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
疾病在城乡的分布
疾病有局部的分布
二、疾病的时间分布:
爆发:在某集体短期内某病发病人数突增的情况。
季节性:疾病在每年的一定季内呈发病升高现象。
周期性:疾病在一定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长期变异:疾病经过一定时间后,其临床表现,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的变化 。
三、疾病的人群分布: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
一、概念:
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项调查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发病率、死亡率、构成比等指标把疾病和健康状况展示出来,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为分析性研或实验研究提出假设,为制定治疗、护理、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现状调查:
1 .概念:又称横断面调查,是在特定时间内,在特定人群中对疾病或健康状态及有关因素进行的调查。
2 .类型:普查;抽样调查;
三、常用疾病统计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某病死亡率;病死率;
第四节 分析性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定数量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为病例组,再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对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病与该因素的关系。如病例组的暴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认为该因素与该病有联系。该方法可对病因假设做出初步检验,但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二、队列研究:
属前瞻性研究或定群研究。选择一个尚未发生某病的人群,根据有无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将其分为暴露组与未暴露组,随访观察一定时期后,比较两组的分病率、死亡率等。用以判断该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验证病因假说。
第五节 实验性研究
一、概念:
又称干预性研究。是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依试验设计的要求各组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并将各组间的非处理因素控制在齐同条件下,观察各组的结果,判断研究因素的效应。
二、设计原则:
1 、对照及其意义;
2 、随机化原则;
3 、重复性原则;
4 、盲法
第六节 病因推断
一、病因
1 、病因的概念
从群体观点出发,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策略出发,当其它因素在某人群中不变时,某因素在某人群中增加或减少后,某病在该人群中发生也增加或减少,则该因素可以被认为是该病的病因。
2 、有关病因的几个术语
1 )变量(因素):
2 )关联 :通常指变量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 )危险因素: 与疾病有关联的变量。
4 ) 病因定义: 能够引起人群疾病发生频率升高的因素。
二、病因研究的方法
1 .建立病因假设: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比法;排除法
2 . 验证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3 .病因推断: 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判断因果关系常用的标准
三、病因推断常用的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剂量 - 反应关系
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关联的合理性
暴露终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