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向材料学科的学生传授固体力学知识,并能够利用其解决实际和具体问题,周益春教授带领本课程组成员在固体力学学科和材料学科的交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科研工作和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首先,周益春教授带领本课程组成员自1994年以来,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周益春、郑学军主持),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周益春主持2项、郑学军主持3项、李江宇主持3项、罗文波主持2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中2项与他人合作),2项国家863材料领域项目(其中1项为引导项目,周益春和潘勇主持),1项国家863激光技术领域青年基金项目(周益春主持),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重点项目(周益春主持),2项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周益春、王金斌主持)、4项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项目(周益春、李江宇、郑学军、王金斌)、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与中南大学、株洲永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湖南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等有关纵向项目,总经费约为2000万元。研究内容涉及智能材料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流变特性、热障涂层的破坏力学问题、压电薄膜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电沉积镀层的制备及物理力学性能和应用等。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在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 Acta Mater., J. Mech. Phys. Solid, Int. J. Solid Structures等材料类、力学类和物理类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他人引用超过500次。
本课程组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更深入的基础研究课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覆镍深冲钢带”项目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随着电池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性能电池及电池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覆镍深冲钢带是一种将镍电沉积在低碳钢带上,再经过特殊处理的新型高性能电池外壳材料,它具有优良的延伸率和防腐蚀能力。在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的资助下,周益春教授等人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对覆镍深冲钢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覆镍深冲钢带产品,其主要性能指标尤其是耐腐蚀性、深冲性等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它的成功研制改变了我国高性能电池外壳材料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该项目于2002年6月通过国家教育部主持的专家鉴定。同年12月,由湖南利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湘潭大学共同组建了湖南利德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3000万元,对覆镍深冲钢带实施产业化。在国家863计划材料领域项目和国家863引导项目的先后资助下,现成功地解决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过程中遇到的如“覆镍厚度不均匀”、“轧制控制变形量”、“深冲过程中的匹配问题”等难题,生产出的覆镍深冲钢带产品得到用户认可和广泛应用,形成500吨/月的生产能力和1000余万元/月的产值。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课程以材料学科与固体力学学科的交叉为主线,始终体现三个结合(特色):“科学”(基础理论)与“工程”(工程应用)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的结合。在“科学”与“工程”的结合方面,本课程强调基础理论如第一模块弹塑性力学基础和宏微观破坏力学基础部分,同时又十分注重工程的应用性如第二个模块即第3章到第6章主要从工程的角度具体介绍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及其表征方法如基本力学性能、硬度、断裂韧性和残余应力等;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方面,本课程强调金属和非金属的宏观性能如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能、硬度、断裂韧性、疲劳和蠕变等以及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黏弹性等等,同时又非常注重微观性能如微观破坏力学分析、应变梯度理论和尺度效应、跨尺度数值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对裂纹尖端的模拟以及薄膜力学等;在“结构”与“功能”的结合方面,本课程强调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也强调功能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智能材料、薄膜材料、涂层材料等的力学性能。不仅如此,我们在本教材中融进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如应变梯度理论与尺度效应、跨尺度数值模拟、微观破坏力学分析、智能材料力学性能、薄膜材料力学性能、涂层材料力学性能等等,全书包含100余篇上世纪90年代来的一系列参考文献。
教材: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周益春编著了本课程紧密相关的参考书“材料固体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05年),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初步编写了将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教材,该教材共14章,估计70万字。这样,本课程教材配套,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