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全称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学科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国内外市场竞争应有的经济贸易知识,把握国际经贸发展的趋势,掌握新的竞争手段和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涵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措施,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国际贸易的政策及发展变化,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主要介绍外汇与汇率,国际支付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等。
本课程是一门融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和国际金融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需注意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注意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运用国际惯例;必须把握重点,围绕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适当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扩大知识面。
教材:《新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邹根宝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学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融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和国际金融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新特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的演变,关税及非关税措施以及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金融有关外汇与汇率,国际支付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重点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本领域发展动态的关注,提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
二、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三、授课对象
网络教育本专科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学生应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具备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所应有的经济贸易知识,能把握国际经贸发展的趋势,掌握新的竞争手段和方法,为今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解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认识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解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构成、发展及原因,掌握《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开放服务贸易的影响;了解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掌握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重点掌握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框架;了解关税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关税的有效保护和经济效应,了解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以及如何应对;了解非关税措施的主要形式,认清我国非关税措施的状况及入世后的调整,注重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理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理解中国入世的重大意义;了解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了解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充当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掌握国际结算票据的多种形式和支付方式,了解其主要风险和防范措施;熟悉外汇、汇率的概念,了解外汇市场的分类和外汇管理的内容,了解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掌握汇率风险的表现及外汇交易的形式;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作用、缺陷,理解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了解欧洲货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国际金融市场五大主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的作用,重点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几种形式,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宗旨、机构、职能和运作方式;了解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影响和风险,理解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完善巴塞尔协议体系的重要性。
六、课程考核的方式
闭卷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