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学习网!
首页大学视频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 沉积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 沉积学基础由姜在兴主讲

课程介绍

  《沉积学基础》的教学工作始自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之初。50余年来,伴随国家的巨大变化、资源勘查行业和石油工业对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沉积学学科的不断进步,课题组所继承的《沉积学基础》的教学工作在中国地质大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建校伊始直至文革之前的这段时间,石油地质专业的沉积学的教学工作由知名地质学家何镜宇领率,王德发和郑浚茂等青年教师起骨干作用。授课采用自编的《沉积岩石学》教材,其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为二册分别授课。
  第二个阶段 文革开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地质大学先后经历了武汉建校和北京复建的历史巨变。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变化。王德发和郑浚茂等老师成为教学中坚,邓宏文、于兴河等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主要力量。这一时期,课程名称演变为“沉积环境与沉积相”,主要采用自编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作为教学材料,1987年,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何镜宇等主编《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
  第三个阶段 自1994年起,在本科生的“沉积(岩石)学”教学中,以邓宏文和于兴河为主,针对性的以“油气储层”为核心开展了有关教学工作,最初采用自编的《储层地质学》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已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在社会广受好评。该书即将再版。
  第四个阶段 2004年后,姜在兴老师将课程命名为《沉积学基础》并主讲,于炳松、郭少斌、黄文辉等老师一道协同讲授,并有意培养王红亮、王海荣、张元福等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促进他们成长。采用了业内广受好评的、姜在兴主编的《沉积学》作为基本教材,黄文辉等编著的《沉积学实验指导书》和《岩石室内研究方法》等作为课内实验的参考材料,以及教学团队合编的《沉积学基础野外实习-露头和岩心观测》作为学生野外实习的基本教材。补充完善了室内实验的教学材料,如增加了薄片数量、丰富了薄片类型,并补充了偏光显微镜等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课内实验16学时,野外实习16学时);为完善沉积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开发了延庆硅化木公园、滦平北里营地区、山东胜利油田作为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的基地,构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系列。

教材:

 

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学团队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石油地质系历届“沉积学”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团队负责人姜在兴编著的《沉积学》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为团队负责人姜在兴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而成的力作,目前已印刷三次,印数达20,000册,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院校“沉积学”教学的基本教材。
该书结构独特新颖、内容丰富完整、且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此外,按照新体系编写的十二五规划新教材即将于下半年出版。

 

此外,教学团队配套出版了黄文辉等编著《沉积学实验指导书》和《岩石室内研究方法》,以及《沉积学基础野外实习-露头和岩心观测》等一道作为课程的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辅导教材,和教材组成了体系完整的教材系列。

 

2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材料

除系列教材外,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科历史沿革有基本概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扩展性资料,其中包括了国内外知名的沉积学网站、各高校采用的主要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大量的专著和专业期刊。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库”。
(2)国际知名的、免费的沉积学网站,如:
沉积构造和沉积环境网址:http://www-geology.ucdavis.edu/~GEL109/SedStructures/
深水碎屑沉积体系:http://strata.geol.sc.edu/index.html
http://strata.geol.sc.edu/Deepwater/DeepWatClasticSediments.html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 Science Operator:http://www-odp.tamu.edu/
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http://www.ldeo.columbia.edu/
(3)提供了如下参考资料

碎屑岩岩石学和碎屑岩沉积相:

《沉积岩石学》,曾允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社,1986年;
《沉积岩石学》,冯增昭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刘宝珺、曾允孚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年;
《油区岩相古地理》,赵澄林、吴崇筠,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刘宝君、曾允孚,地质出版社,1985;
《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深水牵引流沉积》,高振中等著,科学出版社,1996年;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Reading H.G.(e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Oxford,1986.
《Sedimentary Petr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2nd ed.),Maurice E Tucker,Blackwell science,1991.
《Terrigenous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Applications to Fossil Fuel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William E. Galloway, David K. Hobday, 1996,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Fine-grained turbidite systems》, A. H. Bouma and C. G. Stone, 2000, AAPG Memoir 72/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68.

碳酸盐岩石学和碳酸盐岩沉积相:

《Seismic Imaging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Systems》, Gregor P. Erberli, Jose Luis Masaferro, J. F. Sarg, 200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Memoir 81.
《Carbonate Sequence Stratigraphy》, Robert G. Loucks, J. Frederick Sarg, 2002. Am. Assn. Petroleum Geologists, Memoir 57. 马永生, 刘波,牟传龙,等翻译,2003.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近期进展及应用. 海洋出版社
《Sedimentary Petr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2nd ed.),Maurice E Tucker,Blackwell science,1991.
《Economic and Palaeoceanographic Significance of Contourite Deposits》, VIANA, A. R. & REBESCO, M, 2007,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Bassant P., Van Buchem F.S.P., Strasser A., N. Gorur, 2005.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Burdigalian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edimentary systems of the Mut Basin, Turkey. Sedimentary Geology 173: 187–232
Cunningham K. J., Stanley D. Locker, Albert C. Hine, David Bukry, John A. Barron, and Laura A. Guertin, 2003. Interplay of Late Cenozoic Siliciclastic Supply and Carbonate Response on the Southeast Florida Platform.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73: 31 - 46.
Coffey B. P., Read J. F., 2004.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a Paleogene transition zone continental shelf, southeastern USA. Sedimentary Geology 166: 21–57
HARILAL, S. K. BISWAL, A. SOOD, and V. RANGACHARI, 2008. Identification of reservoir facies within a carbonate and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equenc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stratigraphy, seismic attributes, and 3D visualization. THE LEADING EDGE 17-29.
WILSON M. E. J., BOSENCE D. W. J., LIMBONG A., 2000. Tertiary syntectonic carbonate platform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 Sedimentology 47, 395-419
Zeng Hongliu, Kerans C., 2003. Seismic frequency control on carbonate seismic stratigraphy: A case study of the Kingdom Abo sequence, west Texas. AAPG Bulletin 87(2): 273–293.

3 实践性教学环境

能源学院沉积岩石学实验室具有偏光显微镜30台套、扫描电子显微镜1套等设备和长期积累的大量岩石学实验标本及薄片,并拟购置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各一套,供学生进行课内实验。此外,利用能源学院和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企业合作建立的多个产学研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完成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保证。
此外,教学团队遴选延庆硅化木国家公园、滦平地区、北京西山分别作为河流相-冲积扇相、湖泊相、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实践教学基地,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作为岩心观察基地。这些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具有沿途风光优美、交通发达便捷、安全有保障的特点,同时露头条件好、现象典型,共同构成了体系完整的实践教学系列。优美风光和典型地质现象一道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快乐中热爱专业,有力促进了学生对沉积学理论的加深,促进了沉积学实践教学。

4 网络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板书教学相结合。
讲述沉积学基本原理,采用板书教学手段,教师讲授思路清晰,将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意义阐述,这样有助于保证同学们跟随思路,积极思考,建立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
多媒体主要目的是利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如沉积现象、野外图片、模型),利用其生动、鲜明、形象的特点,使教学过程活泼生动,学生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从而更为主动。
两种教学手段的互相补充是传统教学艺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体现,受到学生欢迎。
(2)实施网络教学,已完成的沉积学试题库及上网教材、上网教学多媒体、野外露头现场教学录像资料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学生预习、复习、练习等自主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