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介 绍
现代教育原理是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的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育学在学科诞生之初,融合了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内容,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教育学研究的这些方面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并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此出现了教育原理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科学是有许多教育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群,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教育原理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主要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等。现代教育原理以现代社会以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为其内容构成主线,研究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社会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原理主要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其它学科的理论基础,教育原理的学习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理论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教育原理所提供的教育基本规律可以成为教学规律、德育规律研究的根本依据,并为其具体规律的揭示和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解说和宏观架构。
现代教育原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应用这些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 师 简 介
王树洲,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副院长。1982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兼任教学管理工作。长期从事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为教育统计与测量,为中小学校长和在职教师开设各种讲座和培训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心理学、教学管理。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中学生性别差异与教育”“心理障碍及其教育上的对策”等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参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4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多项省、校教育研究课题,作为主要成员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作为主持人获得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次。89年、95年两次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06年被评为江南大学“师德标兵”,08年被评为江南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无锡心理学会理事、无锡教育学会副会长。
参 考 资 料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5、吴也显主编:《教育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6、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7、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8、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9、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袁振国:《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金一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课 程 大 纲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原理》适用专业:教育学、小学教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0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主要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从操作层面上掌握一些有关教育措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教育原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理念、原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为后续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理解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等基本概念;了解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理解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
(三)教学内容:
导言: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学校教育制度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 当代教育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理解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意义;熟悉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重点与难点: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3、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
4、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
5、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
1、全民教育;
2、终身教育;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现代化;
5、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当代中国教育
1、解放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
2、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①义务教育;
②高中阶段教育;
③民办教育;
④高等教育;
⑤教师;
⑥教育经费。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涵义及意义;
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个体发展的含义及规律,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二)重点与难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质。
(三)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的含义及规律
2、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3、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二、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1、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2、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本质属性,新型师生关系;理解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二)重点与难点:学生的本质属性,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三)教学内容: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3、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社会地位
3、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五章 当代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课程、课程标准、教学等概念的含义,理解三大课程流派,深刻理解掌握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当前的新课改,理解不同流派的教学理论。
(二)重点与难点:有关课程的理论流派,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当前的新课改;理解不同流派的教学理论。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1、课程与课程论
2、三大课程流派
二、课程结构
1、当代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结构
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三、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课程设置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四、我国当代课程改革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五、教学与教学理论
1、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2、几种主要的教学理论
3、教学规律、原则、方法、途径
第六章 当代学校德育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道德、品德、德育等概念的涵义,理解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能说明分析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利弊,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与体谅模式作分析对比,了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与难点:道德、品德、德育等概念的涵义,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与体谅模式;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
一、道德、品德与教育
1、道德与德育
2、品德与德育
3、教育与德育
二、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
1、直接的道德教学
2、间接的道德教育
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1、理论假设
2、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简评
四、体谅模式
1、理论假设。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3、体谅模式简评
4、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当代教育评价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教育评价的涵义,能根据教育的功能阐述教育评价的意义,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理解、掌握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理解教育评价的涵义、意义、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内容:
一、教育评价概述
1、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评价的功能;
3、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4、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及特点。
二、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和学业评价;
2、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3、常用的测验类型
4、学业评价的主要类型
三、教师评价
1、教育评价的目的、意义。
2、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
3、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
四、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1、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目的、任务。
2、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基本内容。
3、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八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深刻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教育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了解我国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教育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
(三)教学内容: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2、筛选理论。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4、社会化理论。
二、教育的经济价值
1、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2、教育与经济增长。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4、教育和收入分配。
三、教育资源的利用
1、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
2、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3、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第九章 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教育平等的涵义,了解教育平等的实践,理解教育平等与制度化教育的关系及终身教育对于实现教育平等的意义,了解中国教育的民主化进程,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民主化的差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育平等的涵义,教育平等与制度化教育的关系及终身教育对于实现教育平等的意义;教育平等对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教育平等
1、教育平等的涵义
2、教育平等的理论
3、教育平等的实践
4、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二、受教育权益的确认和保障
1、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益”的转变
2、学习权益的保障问题
3、学习竞争、选拔与平等
三、中国教育民主化
1、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
2、现阶段教育民主化的差距
第十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文化、学校文化的含义,能就学校文化的营造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良好学校文化的营造。
(三)教学内容: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2、教育中的科学成分
3、新技术革命与教育
二、教育与文化
1、文化及构成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学校文化
三、学时分配
序号
教 学 内 容
讲课学时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4
2
第二章 当代教育
3
3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4
4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2
5
第五章 当代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3
6
第六章 当代学校德育
3
7
第七章 当代教育评价
2
8
第八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4
9
第九章 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
3
10
第十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
2
11
合计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