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是研究货币信用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融合中外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学科,它以市场经济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全面地介绍当代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及其操作程序;商业银行的经营创新活动;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等内容,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展望。此外,还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处和尚存在的不足之处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商业银行源远流长,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各国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枢地位也日渐确立。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的新环境下,如何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经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发展,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商业银行的职能及其经营方针,全面介绍了当代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及其操作程序,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和展望。本课程还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商业银行的一些重要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型作了有深度的探讨和介绍。因此,此课程是金融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属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自然也是金融专业学生必须系统掌握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概括地说,这门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基本理论。这一部分知识是整门课程的基础;二是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运作,包括资本管理、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等等,这是此课程的主体部分,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及其操作有清晰地认识和把握;三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这是此课程的升华部分,在掌握前面所学的基础上,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商业银行管理可有更全面更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当然,学生要真正掌握一定的商业银行管理知识,必须系统地具体地学习此门课程,此门课程共计十五章,分别是:商业银行导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贷款概述;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的管理;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管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资产负债和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分析;商业银行的合并与收购;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此外,除了这些具体的学习外,本课程会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专题讨论、讲解等方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作比较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更实际而全面的认识。
教材推荐:商业银行管理(第1版),孙东升主编,ISBN978-7-81134-291-8,2008年12月第1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部分:
(一)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市场整体概况,对金融市场的普遍规律和理论知识、实际业务有个全面地了解。重点掌握金融风险、风险资产定价、有效市场假说、债券价值分析、金融市场监管及普通股价值分析的基础知识,并掌握金融市场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独立获取与拓展知识的能力,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善于总结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够独立地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或小论文。
(2)细致、严谨的思维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细致、严谨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中的核心问题
(三)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理论应用实际型人才为目标。
商业银行管理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主干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该课程以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和国际贸易等学科为先修课程,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透彻分析,前沿性、完整性的展示当今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和发展趋势。更有意义的是,该课程还对中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进行详细地、深入的分析,对国内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商业银行管理是一门高质量的课程。具体来看,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1.继承性与前瞻性。本课程认真总结和吸收相关教材和研究的精华,结合当前银行业务的发展情况和最新发展趋势加以归纳,对商业银行业务方式、业务种类和银行监管等问题 进行阐述、介绍和预测。
2.生动性。依靠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3.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研究国内银行的实际问题,实现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内容共15章,共36课时。由于课时所限,课堂讲授内容主要侧重于对1-6章内容的讲解,7-12章为学生自学内容,13—15章为学生选学内容。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4课时)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课时)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课时)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1课时)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课时)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5课时)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概述(1课时)
第二节 资本充足性(1课时)
第三节 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和发展(1课时)
第四节 商业银行资本融资管理(2课时)
第三章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7课时)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1课时)
第二节 存款的构成(1课时)
第三节 银行存款的经营管理(2课时)
第四节 非存款负债(1课时)
第五节 负债的成本管理(2课时)
第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5课时)
第一节 流动性管理概述(1课时)
第二节 流动性衡量(1课时)
第三节 流动性预测(1课时)
第四节 流动性管理策略(1课时)
第五节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1课时)
第五章 贷款概述(7课时)
第一节 贷款种类(2课时)
第二节 贷款政策与程序(2.5课时)
第三节 问题贷款的管理与控制(2课时)
第四节 贷款证券化(0.5课时)
第六章 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的管理(8课时)
第一节 企业贷款及其特点(2课时)
第二节 企业信用分析(3课时)
第三节 公司贷款定价(3课时)
以下7-12章为学生自学内容
第七章 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管理
第一节 消费贷款的种类和特征
第二节 消费贷款的个人信用分析
第三节 消费贷款的定价
第八章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概述
第二节 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
第九章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第二节 国际结算业务
第三节 外汇买卖业务
第四节 国际信贷业务
第十章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第一节 中间业务概述
第二节 无风险/低风险类业务
第三节 不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累中间业务
第四节 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类中间业务
第十一章 资产负债和利率风险管理
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来源
第三节 利率风险的测量
第四节 利率风险的管理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
第三节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度量
第四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
第五节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方法
以下13-15章为学生选学内容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损益表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现金流量表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济业绩分析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的合并与并购
第一节 商业银行并购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并购评估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并购的风险分析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概述
第二节 市场细分与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第三节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第四节 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