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学习网!
首页大学视频医药科学基础医学中央电大 病理生理学

中央电大 病理生理学由吴立玲主讲

  • 来源:中央电大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状态:共12讲 正在更新

课程介绍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类专科护理学、药学、药品经营管理专业一门统设必修课。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理论基础。

  根据电大护理学、药学、药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以新的课程结构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适当介绍有关理论的发展史、临床新技术、新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绪论、总论、各论。总论内容1-10章,包括: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休克;肿瘤。各论11-18章,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增加第19章:病理检查诊断的基本知识。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电大医科类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但医学基础课知识薄弱,各地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该课程内容与前修、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除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应注意复习相关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基础医学的知识,并联系临床实际,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

  一、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包括文字、录像、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提示、病例与分析、练习题等。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联系,特别要贴近在职护理人员的学习需求。录像教材根据课程的特点,为重点讲授型,以病例和问题为基础,结合图片、动画讲解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网络课程融教、学、测、评为一体,建构学习环境,交流互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 、主要的教学环节

  本课程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自学、看录像、参加网上和教学点辅导、小组学习等。

  学生以自学为主,学生利用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和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或教学点与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持教师或教学点辅导老师沟通,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面授辅导的过程中,要求辅导教师结合病例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

学时

  绪论

1

  第一章疾病概论

3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5

  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

7

  第四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6

  第五章酸碱平衡紊乱

5

  第六章缺氧

3

  第七章发热

2

  第八章炎症

4

  第九章休克

5

  第十章肿瘤

6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3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12

  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11

  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11

  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

2

  第十六章生殖系统疾病

3

  第十七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3

  第十八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5

  第十九章病理检查诊断的基本知识

1

  合计

108

大纲本文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熟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习建议

  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疾病概论(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一、康复

  二、死亡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疾病、病因、死亡、脑死亡

  2.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熟悉:

  1.概念:健康、原因、条件、诱因、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因果交替

  2.疾病的转归

  了解:

  1.病因的分类;

  2.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

  一、损伤的原因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一、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

  二、各种组织再生过程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四、皮肤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糜烂、溃疡、瘘管、窦道、机化、空洞、再生、肉芽组织

  2.细胞水肿、玻璃样变性、脂肪变性、病理性钙化、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纤维素样坏死的病理变化特点;坏死的结局;肉芽组织的构成和功能

  熟悉:

  萎缩的类型、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细胞的再生分类。

  了解:

  细胞损伤的原因;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病变特点;肥大的类型,化生的常见原因及意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血液循环障碍(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充血和出血

  一、充血和淤血

  二、出血

  第二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栓塞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三、梗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弥撒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DIC的概念、分期与分型

  二、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五、DIC的诊断和防治及护理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淤血的后果、肝淤血、肺淤血肉眼及镜下特点;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DIC的发病机制及功能代谢变化

  熟悉:

  1.概念:充血、出血性梗死、贫血性梗死、漏出性出血

  2.出血的类型和后果,血栓形成过程、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分型

  了解:

  淤血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原因、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DIC时常用化验指标改变,DIC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6学时)

  教学内容]

  水、电解质分布与调节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二、体液的化学成分与渗透压

  三、决定体液分布的因素

  四、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二、低渗性脱水

  三、高渗性脱水

  四、等渗性脱水

  五、水中毒

  六、水肿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反常性酸(碱)性尿2.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

  1.概念:水中毒、脱水热

  2.水肿的分类,水钠代谢紊乱和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

  常用的水电解质代谢的正常值、水中毒的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5学时)

  教学内容]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一、体液酸性物质的来源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一、酸硷度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三、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

  四、硷剩余

  五、阴离子间隙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紊乱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2.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变化

  熟悉:

  1.概念:混合型酸碱紊乱

  2.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

  反应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机体的主要缓冲系统;呼吸调节的机制;肾脏调节的主要机制。各型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时血气指标的变化。

  第六章 缺氧(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及分类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

  二、缺氧的分类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乏氧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中毒性缺氧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改变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

  二、个体或群体差异

  三、适应性锻炼

  第五节 缺氧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一、去除病因

  二、氧疗

  三、改善脑代谢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缺氧、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紫绀

  2.缺氧的四种基本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

  常用的血氧指标值、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七章 发热(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中枢体温调节机制

  四、发热的分期和热型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物质代谢改变

  二、生理功能改变

  三、防御功能改变

  第四节 发热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发热

  2.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源、中枢发热介质的种类、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机制

  熟悉:

  1.概念:过热、致热源、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源、中枢发热介质

  2.发热与过热的区别、发热的分期及热代谢特点和发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3.发热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热型

第八章 炎症(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原因

  三、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四、炎症局部的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二节 急性炎症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三、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

  四、炎症介质在炎症中的作用

  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六、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 慢性炎症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炎症、变质、渗出、增生、炎症介质、肉芽肿性炎、趋化作用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病变特点

  熟悉:

  2.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各类炎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了解:

  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第九章 休克(5学时)

  教学内容]

  休克的概念与分类

  一、休克的概念

  二、休克的分类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三节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

  二、休克的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防治

  三、休克的护理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休克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病理联系

  熟悉: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过程中细胞的变化及器官功能衰竭

  了解:

  休克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章 肿瘤(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一、肿瘤的形态和结构

  二、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五、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六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一、癌前病变

  二、非典型增生

  三、原位癌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其它组织肿瘤

  第八节 肿瘤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一、肿瘤病因学

  二、肿瘤发病机制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肿瘤、异型性、分化、转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2.肿瘤的形态、组织结构,肿瘤的分类和命名原则,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常见转移方式、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熟悉:

  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分期和分级,癌前病变类型,色素痣、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病变特点,常见上皮组织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病变特点,常见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病变特点

  了解:

  肿瘤的代谢特点,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概念,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1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症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四节 风湿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风湿病各器官的病变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六节 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关闭不全

  第七节 心肌炎

  一、病毒性心肌炎

  细菌性心肌炎

  三、孤立性心肌炎

  第八节 心肌病

  一、扩张性心肌病

  二、肥厚性心肌病

  三、限制性心肌病

  四、克山病

  第九节 心力衰竭

  一、概述

  二、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四、心力衰竭的机体变化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基本病变及临床表现、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熟悉:

  1.概念:风湿病、心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

  2.风湿病、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病及临床表现,常见心瓣膜病的类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

  风湿小体概念、心外器官的风湿病变,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点,心肌炎的基本病变特点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肺炎

  一、细菌性肺炎

  二、支原体性肺炎

  三、病毒性肺炎

  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 肺气肿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矽肺)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主要并发症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五节 肺癌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扩散途径

  四、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 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及分类

  二、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三、呼吸衰竭的机体变化

  四、呼吸衰竭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气肿、矽肺、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2.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

  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矽肺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分期;肺癌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扩散方式

  了解: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呼吸衰竭的分类、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1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慢性胃炎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和合并症

  第三节 阑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分型

  四、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第五节 肝硬化

  一、门脉性肝硬化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第六节 胰腺炎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七节 消化系统肿瘤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大肠癌

  四、原发性肝癌

  五、胰腺癌

  第八节 黄疸

  一、黄疸的分类

  二、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第九节 肝功能衰竭

  一、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

  二、肝性脑病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肠上皮化生、肝硬化、假小叶、黄疸、高胆红素血症、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假性神经递质

  2.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合并症,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胰腺炎的病因发病、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

  熟悉: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及病变特点、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和胰腺癌的病理类型、病变特点、扩散方式,肝性脑病的诱因

  了解:

  慢性肥厚性胃炎病变特点,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阑尾炎的合并症和结局;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核黄疸的概念、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肝性脑病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1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肾小球肾炎主要临床表现

  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四、各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特征

  第二节 肾盂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急性肾盂肾炎

  三、慢性肾盂肾炎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一、肾细胞癌

  二、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三、尿毒症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

  2.肾盂肾炎的类型,病理特点并及临床病理联系;肾细胞癌及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及多尿期的病理变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熟悉:

  1.概念:氮质血症、肾性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贫血

  2.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各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肾细胞癌及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转移途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尿毒症的机体变化

  了解:

  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五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相关淋巴瘤

  一、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相关淋巴瘤

  二、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相关淋巴瘤

  第二节 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相关淋巴瘤

  一、霍奇金淋巴瘤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节 髓系肿瘤

  一、髓系肿瘤

  二、白血病

  [教学要求]

  熟悉:

  1.概念: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的概念

  2.恶性淋巴瘤分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了解:

  B淋巴细胞分化阶段与淋巴瘤恶性程度、年龄的关系;列出白血病的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及主要合并症

第十六章 生殖系统疾病(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三、子宫颈癌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肿瘤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

  一、葡萄胎

  二、侵蚀性葡萄胎

  三、绒毛膜癌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

  一、前列腺增生症

  二、前列腺癌

  第五节 乳腺疾病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二、乳腺纤维腺瘤

  三、乳腺癌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子宫颈上皮非典型性增生

  2.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及乳腺癌的病理分型及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转移扩散途径

  熟悉: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的病因、病变特点及对机体影响

  了解:

  子宫颈癌、子宫体癌、乳腺癌、绒毛膜癌的病因发病,慢性子宫颈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性疾病的病变特点。

第十七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三、甲状腺功能低下

  四、甲状腺炎

  五、甲状腺肿瘤

  第二节 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分类

  二、糖尿病的病因发病

  三、糖尿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

  2.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糖尿病的病因发病、分型、各类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

  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的常见类型及病变特点,甲状腺癌常见类型及病变特点;

  了解: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因

  及病变特点

第十八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病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 伤寒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并发症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 脊髓灰质炎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

  一、梅毒

  二、淋病

  三、尖锐湿疣、

  四、艾滋病

  第八节 血吸虫病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

  [教学要求]

  掌握:

  1.概念:结核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

  2.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细菌性痢疾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病变特点

  熟悉:

  结核病、细菌性痢疾、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传染途径;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梅毒分型与分期及临床病理联系;淋病、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

  了解:

  脊髓灰质炎病理变化、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区别;血吸虫病病因、传播途径

  掌握:

  1.概念:结核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

  2.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细菌性痢疾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病变特点

  熟悉:

  结核病、细菌性痢疾、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传染途径;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梅毒分型与分期及临床病理联系;淋病、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

  了解:

  脊髓灰质炎病理变化、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区别;血吸虫病病因、传播途径

第十九章 病理检查诊断的基本知识(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理诊断工作在医疗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病理检查诊断的具体应用

  二、病理学科在医院运行中的作用、地位

  第二节 病理检查标本的种类和来源

  一、切除活检

  二、切取活检

  三、钳取活检

  四、针吸活检

  五、痰液及胸、腹水检查

  六、冰冻切片

  七、标本印片或涂片

  八、尸体解剖

  第三节 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第四节 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第五节 肿瘤预后相关标记物的检测

  [教学要求]了解本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