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一、概况
我校为全国最早开设病理生理课的院校之一。我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建于1954年,1955年2月赵修竹和冯新为老师在北京医学院参加卫生部委托北京主办的全国病理生理高师班,随后于1956年秋第一次为本科生开设病理生理学课,学时数144,理论和实习各半。完成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后,学时数减少,于1959年与病理解剖教研室合并,部分教师到生理或生化教研组。1961年重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至1966年又与病理合并,1978年再度分为独立的教研室,2001年改为病理生理学系。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建立卫生部呼吸系疾病重点实验室;病理生理学于1994年获湖北省重点学科;1994年评为原同济医科大学一类课程,2002年湖北省优质课程,2001年成立中-美老年痴呆病研究中心;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历任主任有赵修竹、车冬媛、冯新为、王迪浔、金咸瑢、王建枝。
二、教学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启发式教学。病理生理实践性教学除动物实验外,还引导学生到临床看病人,进行病案讨论。1982年开始建立专题化教学实验室,组织学生科研小组,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学生科研论文正式发表,不少获省大学生优秀科研论文奖。1983年创用模糊数学原理综合定量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会上进行了交流。1986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5年来七年制学生和本科生完成科研论文80余篇,已发表13篇。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自1979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始招博士研究生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37名,博士研究生45名,一名博士研究生获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991年始先后10余名博士后进站工作,现在站者5名。
三、科研方面
1954年至1976年教研室的科研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由领导指定项目,一部分是自选课题,或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大型协作项目。王迪浔、冯新为先后参加的烧热病和低血钾软病研究,获湖北省政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6年—1986年,教研室形成免疫病理和呼吸病理生理两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卵巢癌的免疫诊断、免疫耐受及促进补体和肺血管反应性,肺动脉高压的无创性诊断和治疗。完成论文12篇。1988年成立中澳友好补体实验室。
1986年—1996年,因从事免疫研究人员组成免疫教研室,病理生理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与循环病理生理,共完成科研项目16项,研究经费80.4万元,其中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8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卫生部及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992年成立卫生部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病理生理教研室为负责单位。
1996年以来,王建枝教授回国,增加了神经病理生理研究方向。教研室共承担科研项目8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4项,国家教育部课题3项,国家科委开发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科研课题1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部973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基金项目、校基金各多项。总计人民币1300多万元,美金86万。科研成果获中华医学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197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杂志,包括《Nature》等发表68篇。
四、主编、参编教材
本系为大型教学参考书《人体病理生理学》主编单位,主编全国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一、二、三、六版,参编第四、五版及七年制全国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和《新编病理生理》等。王建枝教授主编的《Patophysiology》(全英语)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