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介 绍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应用研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法律、军事、管理等各个领域。
本课程是以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作为讲述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传播与社会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经济心理、心理健康等内容。
教 师 简 介
王君柏,男,湖南石门人,副教授,博士。199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思想史,部分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2007年应邀参加在台北举行的两岸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对话,与国外部分专家经常保持通讯联系,2009年应美国内华达大学邀请做访问学者。当前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中国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心理研究”、““人文奥运与人文环境”、“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急机制”(03JB840003)、“对北京奥运会社会期待及社会心理研究”、“彩票消费群体的社会学研究”等。发表的主要论文与著作有:《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编》(明清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撰写8万字),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论潘光旦的社会学思想”,载《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强迫症与不确定性认知”,载《江淮论坛》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卡尼曼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贫困者的经济逻辑与扶贫措施”,载《社会工作》2003年第7期;“风险转移与扶贫策略”,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经济心理”,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21世纪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颜元教育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载《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不确定性: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载《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略论中国人的经济心理”,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荀子的解蔽思想及其社会学方法论意义”,载《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等。
参 考 资 料
(一)参考书目:
0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02、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03、E·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年。
04、M·罗森堡等:《社会心理学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05、陈立:《陈立心理科学论著选》,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06、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07、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08、赫伯特·西蒙:《人类的认知:思维和信息加工理论》,科学出版社,1986年。
09、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2年。
10、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
11、王登峰等:《解读中国人的人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二)文献索引
01、叶奕乾等 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02、黄希庭 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03、彭聃龄 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04、车文博 主编.心理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05、张春兴 著.心理学原理.东华书局,2003
06、理查德.格里格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07、张大均 主编.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08、姚梅林 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09、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版。
12、江光荣著:《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柯永河:《人性的好园丁——罗嘉思》,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14、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墨菲等著,林方等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墨菲等著,林方等译:《现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7、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8、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9、涂纪亮著:《美国哲学史》(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伍麟等:《斯金纳激进行为主义的一个理论特色及其反思》,载《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4期。
21、叶浩生等:《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朱新明等:《架设人与计算机的桥梁——西蒙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左任侠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张传开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5、张述祖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6、雅罗舍夫斯基著,陆嘉玉等译:《心理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
27、詹姆士著,唐钺译:《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8、J·P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9、科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B·R·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评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2、戴维·罗森著,申荷永译:《荣格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33、安东尼·斯托尔著,陈静等译:《荣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
34、埃里希·弗洛姆著,申荷永译:《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司马贺著,荆其诚等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论》,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7、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张述祖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9、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0、高觉敷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1、涂纪亮著:《美国哲学史》(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2、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4、柯永河:《人性的好园丁——罗嘉思》,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45、乐国安:《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6、霍华德·马文·范斯坦著,季广茂译:《就这样,他成了威廉·詹姆士》,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47、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高宣扬:《弗洛伊德传》,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49、邵瑞珍主编:《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0、申荷永著:《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李维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威廉·S·萨哈金著,周晓红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3、杨鑫辉总主编,郭本禹主编:《心理学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Adams-Webber,J.R.(1979).Personal construct theo-
r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Wiley.
55、Adler,A.(1917).Study of organ nferiority and its physical compensation:A contribution to clinical medixcne (S.E.Jeliffe,Trans.).New York: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Publishing.(Original work published1907)
56、Adler,A.(1958).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New
York:Capricorn.(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1)
57、Bass,E.,&Davis,L.(1988).The courage to heal.NewYork:Harper&Row.
58、.Beach,F.A.(1987).Donald Olding Hebb(1904-1985).American Psychiatry,49,681-689.
59、Bjiork,D.W.(1997).B.F.Shinner:A life.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60、.Blumenthal,A.L.(1970).Language and psychology:Historical Aspects of psycholinguistics.New York:Wiley.
61、Bretall,R.(Ed.).(1964).A Kierkegaard anthology.Pro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2、Carr,H.(1935).An interoduction to space perception.New York:Longmans,Green.
63、Kahneman D., 1982,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4、Kahneman D., and Tversky, A. (Eds.),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New Yor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0.
课 程 大 纲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时数:24
注:如某知识点本、专科层次有不同要求则需在其后面括号注明(专科层次不作要求或本科层次不作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方向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对于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能够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同时,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能够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做到真正了解工作的对象,更加科学的从事社会工作。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心理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历程,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以及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过程。
(二)重点与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影响的概念
2、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两种研究传统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简要发展历程
1、早期群体心理学
2、早期本能论的研究
3、民族心理学研究
4、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5、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
第二章 人际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并能够对人际关系做基本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重点与难点: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1、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是关于狭义人际关系的研究,是指人们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的分类:两个基本维度、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3、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计量法与量表法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相貌、交往(邻近、赞美、得失效应)、相似、互补
2、关系的发展:社会交换、自我表露、关系的发展
3、亲密关系:特征、爱情、爱情三元论
第三节 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特征
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第四节 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概念
2、影响侵犯的主要因素
3、侵犯行为的控制
第三章 社会认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认知的一些基本概念,尤其是对自我认同、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社会认同等基本社会心理现象有透彻的认识,进而对人类的基本归因过程有所了解,最终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这些基本认知因素进行个人的自我印象管理以及良好的社会沟通。
(二)重点与难点:自我概念及印象的形成,以及刻板印象的形成与防止,难点是对人类归因的认识,尤其是联系到人类的有限理性来理解认知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自我
1、社会知觉的概念
2、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3、自我认同
第二节 对人知觉——印象的形成
1、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式
3、印象形成的一些规律
4、印象的作用
第三节 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形成的途径
2、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3、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 社会认同与群体认同
1、社会认同的概念
2、社会认同的动机
3、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略)
第五节 归因
1、归因的条件
2、归因的一般理论
3、常见的归因偏差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社会动机的一般概念,了解几种动机的理论,尽量学会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体会社会动机对于生活、工作的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以及在现实工作中尤其是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1、动机的概念
2、动机的性质
3、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麦独孤的本能论
2、罗伦兹的习性论
3、弗洛伊德的性欲力说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1、成就动机
2、亲和动机
3、权力动机
第五章 社会感情(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感情的概念极其构成,以及几种主要的关于感情的理论,能够根据社会情绪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绪管理,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的和谐,了解社会情感的含义及对中国人特殊的情感有所领悟,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对。
(二)重点与难点:社会情绪与社会情感。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1、社会感情的概念
2、社会感情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社会情绪
1、情绪、社会情绪与社会的和谐
2、社会情绪的调适
3、社会情绪的管理
第三节 社会情感
1、情感、社会情感与民族情感
2、中国人的特殊情感
3、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
第六章 社会态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态度的概念极其构成,能够根据几种态度理论解释态度的改变,能够根据态度的相关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并在工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态度的平衡理论与失调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极其构成
1、态度的概念
2、态度的特点
3、态度的社会性质
4、态度的构成
5、态度的类型
第二节 态度的改变
1、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3、信息沟通理论
4、情绪与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1、工作态度及种类
2、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3、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4、组织承诺的三种形式
第七章 群体心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群体及群体内聚力等概念,对于几种主要的群体心理现象能够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尤其是对于集群行为和群体决策要有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尽量避免出现非理性的现象。
(二)重点与难点:群体心理与非理性行为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1、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2、群体的心理效应
3、群体的内聚力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1、社会促进
2、从众
3、服从
第三节 集群行为
1、集群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集群行为的过程
3、集群行为与去个性化
第四节 群体决策
1、信息的角度
2、群体极化现象
3、群体中的领导
第五节 群体的合作与冲突
1、竞争的概念
2、竞争状态下的心理效应
3、合作的概念
4、合作的条件
5、竞争与合作中的倾向性
第八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以更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各种传播现象,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传播现象,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解,如舆论、谣言、民谣、时尚等,并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理性对待这些现象。
(二)重点与难点:时尚的形成过程及社会变迁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1、传播的概念
2、传播的类型
3、信息传播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1、舆论
2、谣言
3、民谣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1、时尚与流行的特点
2、时尚产生与传播的基础
3、时尚传播的过程
4、时尚的心理原因
第九章 性别角色差异心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性别角色差异的含义、如何形成以及在显示生活中的影响等问题,并对性别角色差异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二)重点与难点:性别角色互补与性别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别角色概述
1、性别角色的内涵
2、性别角色的功能
3、性别角色的由来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
1、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物性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节 性别角色的互补与优化
1、性别歧视与男女平等
2、性别角色互补
第十章 经济心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经济心理的概念及其大致的发展脉络,掌握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主要研究问题思考中国人的经济心理的特点,要求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解释中国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二)重点与难点:几个主要的研究主题,尤其是决策与经济心理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心理研究及其发展历程
1、经济心理的概念
2、经济心理研究的产生
3、经济心理研究的发展
4、当代经济心理的前沿研究
第二节 经济心理研究的主题
1、基本经济观念的研究
2、决策问题——经济心理的认知研究
3、信任——经济制度的心理基础
4、创新——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心理分析
5、消费者心理学
6、经济心理病理学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1、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2、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3、派生出的具体经济心理现象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理解其相对的和绝对的意义,能够根据相关的内容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正确对待周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并对心理治疗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
(二)重点与难点: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
1、马斯诺和密特尔曼提出的标准
2、奥尔波特的标准
3、中国的标准
4、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
第二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的影响
2、心理因素的影响
3、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维护
1、健康的生活方式
2、讲究心理卫生
3、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负性情绪
4、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第四节 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
1、心理应激的概念
2、应激源
3、应激中介因素与社会支持
4、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第五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1、心理异常的概念
2、常见心理异常与障碍
3、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三、授课学时分配
序号
教 学 内 容
讲课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1
2
第二章 人际关系
2 3
第三章 社会认知
3 4
第四章 社会动机
2 5
第五章 社会感情
2 6
第六章 社会态度
2 7
第七章 群体心理
3 8
第八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2 9
第九章 性别角色差异心理
1 10
第十章 经济心理
3 1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
4 12
合计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