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内学时36,学分2。开设一学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其二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
文字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为“导论”加11章的结构,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导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总依据、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章节。
学习本课程要求:一要在掌握基本理论观点上多下功夫,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要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加深理解;三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兴趣,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处理事务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课程设置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并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学习本课程,对青年人自身成长、奉献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任务
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1.文字教材
文字主教材是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与文字主教材配套的文字辅助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由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组织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基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辅导、综合练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问题答疑等栏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
五、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
六、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约1.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约1.0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确立和重新确立的过程;
2.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3.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思想;
4.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4.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三、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过程;
2.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掌握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4.明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2.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经验;
3.掌握改革、开放、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4.明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三、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约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掌握党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节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
2.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3.掌握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4.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3.掌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约1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明确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并创新管理。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约1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
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4.明确我们自身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
第十一章 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约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3.掌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主张;
4.明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三、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约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道理;
2.理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掌握新时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4.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二、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