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学习网!
首页大学视频人文社会社会学兰州大学 社会学概论

兰州大学 社会学概论由张咏梅主讲

  • 来源:兰州大学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状态:共36讲 正在更新

课程介绍

  社会学是一门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具有独特思想方法和独特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它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十九世纪末期被介绍到中国,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社会学是一门"西学"。 
  与其它社会科学不同,社会学对社会的研究不是集中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力求整体性的把握。在对社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它开辟了宏观研究的视角和微观研究的视角,同时也进行静态的剖析和动态的分析,从而使我们对社会生活及其本质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解答。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社会研究及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性工具,而贯串在其方法中的思想宗旨有助于培养和造就科学的精神与气质。
  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广泛深入地触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社会学,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本质,有效地把握并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创建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习社会学,首先必须对社会思想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社会学虽然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西方,但人类关于社会的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在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了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理想社会的模型、理想政治制度的建构等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从春秋时代开始的思想家的著述中也不乏关于人类社会的种种理论构想。作为一门完整意义上的学科,无论是学科创立时期的早期社会学还是当代社会学,都与人类社会思想史有着割不断的思想渊源。
  学习社会学,还必须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
  社会学虽然以强调用实证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包括定量的方法研究社会而著称,但在对社会的研究中,逻辑思维或理性思辨,包括定性的研究同样重要。社会学理论对社会生活的洞察与解释来源于哲学,是体现社会学思想的魅力所在。
  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同样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等等必然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因此与社会学相关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是学习社会学的必备知识。
  其它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分别是针对社会生活的某一研究领域的专门学科,如经济学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主要关注领域和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政治生活为主要关注领域和研究对象,社会学则不同,它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伦理生活、法制生活、家庭生活、文化教育、生存方式等等,但社会学的这种综合绝不是对上述领域 及学科的简单相加,社会学以独特的视角去入手研究这些问题。
  例如,从制度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政治、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或者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政治、婚姻家庭等,并借鉴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学员必须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有清楚的了解。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还突出地体现在它独特的研究方法方面,简单地说就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实验、调查、观察等类似于自然科学所广泛使用的搜集事实证据和资料的方法,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而不是依靠逻辑推理或臆想猜测,因此社会学要求社会学家象自然科学家一样,只依据事实或被事实所能证明的东西展开自己的研究,尽管在《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关于具体的实证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但学员应当有所了解。
  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对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清晰的掌握,从而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学习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学员应当掌握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用这些概念理论和观点去分 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
 
1. A·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对这一学科和职业的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5.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6. 司马云洁《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7.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A·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9. 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
11. 丽莎·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浙江人民出版社)
12.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
13. 奚从清、俞国良《角色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
14. 丁水木《略论社会学角色理论及其实践意义》(《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六期)
15. E.戈夫曼《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6. 刘祖云《论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求索》,1991年第二期)
17. 朱力《聚合行为及其对策》(《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
1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21. C.W.米尔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22. 张家麟《组织社会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23. 于显洋等《组织行为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4. 李源潮《中国企业集团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二期)
25. 郑杭生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
27. 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
28. 丹尼斯吉尔伯特《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9.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
30. 杨晓明、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31. 王刚义《中国社区服务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 何肇发《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3. 邱泽奇等《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4. W.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5. 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6.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7.汪熙等《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38.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9.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
 
 
课程目录
 
◆ 第一章 导言
◆ 第二章 社会 
◆ 第三章 文化
◆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
◆ 第五章 社会角色
◆ 第六章 社会互动
◆ 第七章 社会群体
◆ 第八章 婚姻家庭
◆ 第九章 社会组织
◆ 第十章 社会分层
◆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 第十二章 社 区
◆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