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区元素概述
2. 硼族元素的通性;乙硼烷的结构与性质;氧化硼、卤化硼、硼酸与硼酸盐;金属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卤化铝及铝的含氧酸盐;矾的概念。
3. 碳族元素的通性、惰性电子对效应;单质碳的结构与性质、碳的氧化物及其结构特点、碳酸盐的溶解性与热稳定性;单质硅的性质、硅的氧化物、卤化物、硅酸、硅胶及硅酸盐、分子筛;金属锡及金属铅的性质、锡与铅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重要反应。
4. 氮族元素的通性;单质氮的性质、氨的结构与性质、铵盐的水解性、热稳定性;氮的氧化物、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单质磷的性质、磷的氧化物、卤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砷、锑、铋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5. 氧族元素的通性;过氧化氢的结构与性质;单质硫、硫化氢、硫化物的性质,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多硫化物的性质,硫的氧化物、卤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
6. 卤族元素的通性;卤素单质的性质、卤化氢、卤化物、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
1. 硼族元素的缺电子特性、乙硼烷的特殊结构及特殊键型、硼砂珠反应、硼的卤化物;铝及其盐的两性特征、铝盐的水解性、矾的组成。
2. 惰性电子对效应、一氧化碳的结构特征与其强配位作用的关系、碳酸盐的溶解性与热稳定性变化规律;单质硅的特性、硅的卤化物、变色硅胶、可溶性硅酸盐;二价锡的还原性和四价铅的强氧化性。
3. 氨及铵盐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结构特点、亚硝酸、硝酸及其盐的性质;单质磷、磷的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砷、锑、铋的卤化物、硫化物、盐类的水解性和溶解性特征。
4. 过氧化氢的结构特征和性质、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变化规律、多硫化物的特点、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
5. 卤素单质、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与性质。
6. P区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1. 过渡金属通论。
2. 钛副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3. 钒副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4. 铬副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5. 锰副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6. 铁、钴、镍及其重要化合物。
7. 铜副族及其重要化合物。
8. 锌副族及其重要化合物。
1. 过渡金属的通性:氧化态、离子颜色等的变化规律。
2. 钛、钒金属及氧化物、卤化物的性质。
3. 铬、钼、钨金属的性质与用途,+3价铬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盐的性质,VI价铬的氧化物、含氧酸盐的性质,+3价铬的还原性与VI价铬的氧化性,铬的常见配合物。
4. 锰的常见价态及稳定存在条件、介质对高锰酸盐还原产物的影响。
5. 铁、钴、镍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配合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
6. 铜、银、金金属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配合物的性质,+1价铜与+2价铜的相互转化。
7. 锌、镉、汞金属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重要配合物的性质。+1价汞与+2价汞的相互转化。
第七章 f区元素及核化学简介
学时 : 2
1. 镧系元素通性、氧化态变化规律、镧系收缩现象、镧系元素的分离、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 核结构:核模型,核力,核的稳定性,重点为核的“稳定岛”假设。核反应:核衰变包括a衰变、b衰变、g衰变的规律以及诱导核反应,重点介绍核能的释放以及新能源。
第八章 生物无机化学简介
学时 : 3
生物体中的元素及其生理作用,重要的生物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铁蛋白,含铁酶,铜蛋白,含锌酶等
第九章 定量分析的过程
学时 :4
1.分析试样的制备与分解 采集公式,采样方法,试样制备,试样分解 。
2.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形式。
3. 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的特点和主要方法。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方式,溶液分类和浓度的表示方法,标准滴定溶液及基准物质。
重点 :
1. 明确普通溶液,基准溶液,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及标准对比溶液。
2. 正确表达各种溶液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体积比,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
3. 熟练地运用化学计量系数法和物质的量规则计算物质的含量。
第十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
学时 :3
1. 分析测试的误差与偏差 误差与准确度,偏差与精密度,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误差的减免。
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及位数,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4.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数据集中趋势的表示方法,数据分散程度的表示方法,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曲线,置信度与置信区间,可疑数据的取舍,定量分析结果的报告表示。
5.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评价 用标准物质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标准方法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回收率评价分析结果准确度。显著性检验进行验证。
6.误差的传递 系统误差的传递, 随机误差的传递。
7.回归分析法 。
8.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重点 :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特点,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置信度与置信区间,Q检验法与格鲁布斯法,正确报告分析结果。
第十一章 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
学时 : 14
1. 理论:电离理论;溶剂理论;电子理论;质子理论。
2. 离解度,活度与活度系数,分布分数。
3. 质子及各种溶液pH的计算。
4. 缓冲溶液:作用,配制方法,缓冲容量,缓冲范围,选择方法。
5. 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混合指示剂。
6.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的滴定: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弱碱和弱酸的滴定界限的判断。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滴定等当点的pH值的计算。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滴定界限的判断。酸碱滴定中的终点误差、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滴定的终点误差的计算。
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混合碱、铵氮、硼酸、二氧化硅及磷的测定的方法原理。
重点 :
酸碱质子理论,各种酸碱溶液及缓冲溶液pH的计算。
第十二章 配位反应与配位滴定法
学时 : 12
1.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内轨配合物和外轨配合物,影响配位数的因素。
2.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八面体场、正四面体场等的分裂情况。
3. 分析化学中重要的配合物类型,EDTA及其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基本性质。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
5.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和累计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6.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一种金属离子时的滴定曲线。影啊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配位滴定中的酸效应和络合滴定的最高允许酸度、最低允许酸度。
7.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选择原则。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及其消除。
8. 混合金属离子的滴定。
9. 各种络合滴定的方式。络合滴定的应用。
重点 :
采用副反应系数处理平衡问题。解释副反应的影响情况,反应的完全程度等。
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学时 : 8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原电池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2. 氧化还原电对与半反应,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原电池电动势。元素电势图和氧化还原性质。
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误差;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的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
4.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5. 预先氧化或还原处理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6. 几种主要的氧化一还原滴定法 。
重点 :
方程式配平,条件电极电位,滴定程度判断,结果计算。
第十四章 沉淀反应与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学时 : 6
1.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的生成与溶解、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2.沉淀滴定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杨司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影响沉淀纯洁的因素—共沉淀和后沉淀现象:吸附共沉淀、混品共沉淀和吸留其沉淀、减少沉淀沾污的方法;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晶体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均匀沉淀法;有机沉淀剂;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换算因数) 。
重点 :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各种沉淀滴定法测定条件,沉淀条件。
第十五章 吸光光度法
学时 : 4
1.光吸收的基本原理;
2.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光度法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3. 仪器测量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适宜吸光度范围的控制。
4.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重点 : 摩尔吸光系数;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十六章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主要介绍沉淀分离法、萃取分离法、层析分离法、离子交换法。
重点 :
沉淀分离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主要参考文献及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济南大学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 南京大学主编
《无机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编著
《分析化学(第三版)》华东师大等三校合编
《无机化学习题集》山东大学编写
《分析化学习题集》武汉大学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