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小网膜、大网膜、网膜囊);系膜(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韧带(肝的韧带、脾的韧带、胃的韧带);腹膜皱襞、隐窝(肝肾隐窝)和陷凹(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2. 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二、心
1. 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2. 心腔:右心房(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Koch 三角);右心室(三尖瓣复合体);左心房、左心室(二尖瓣复合体)。
3. 心的构造:心纤维骨骼、心壁、房间隔和室间隔。
4. 心传导系: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5. 心的血管:左、右冠状动脉;心的静脉。
6. 心包:纤维心包、浆膜心包、心包腔、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
7. 心的体表投影。
三、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动脉韧带。
(二)体循环的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起止、位置和分支。
1.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及其分支脑膜中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2.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动脉、拇主要动脉);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3.胸主动脉。
4.腹主动脉: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5.髂内动脉:壁支和脏支(子宫动脉)。
6.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四、静脉
(一)肺循环的静脉: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组成和行径;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和颈外静脉的行径;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和注入部位。
2.下腔静脉系: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小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和注入部位;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一、总论
1.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淋巴回流因素。
3. 淋巴侧支循环。
二、淋巴导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1. 胸导管。
2. 右淋巴导管。
三、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局部淋巴结。
1. 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颈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2. 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肘淋巴结、腋淋巴结。
3. 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胸壁的淋巴结、胸腔脏器的淋巴结。
4. 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腘淋巴结腹、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5. 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总淋巴结。
6. 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腹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腹腔脏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四、胸腺 五、脾:形态和位置。
第十三章 感觉器总论
1. 感觉器、感受器的概念。
2. 感受器的功能。
3. 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 视 器
一、眼球
1. 眼球壁:外膜或纤维膜(角膜巩膜)、中膜或血管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内膜或视网膜。
2. 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眼副器
1. 眼睑。
2. 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窿。
3. 泪器:泪腺、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4. 眼外肌: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三、眼的血管和神经
1. 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
2. 静脉。
3. 神经。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一、外耳
1. 耳廓。
2. 外耳道。
3. 鼓膜:鼓膜脐、松驰部、紧张部、光锥。
二、中耳
1. 鼓室:上壁、下壁、前壁、后壁、内侧壁、外侧壁。
2. 咽鼓管。
3.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三、内耳
1. 骨迷路: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 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膜(椭圆囊斑球囊斑)、半规管(壶腹嵴)、蜗管、Corti器。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
1. 神经系统的区分。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3.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皮质、神经核、白质、髓质、纤维束、神经节、神经。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后角、侧角);白质(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吻侧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和顶盖脊髓束)。
二、脑
(一)脑干
1.脑干的外形:延髓、脑桥、中脑、菱形窝、第四脑室。
2.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长上行纤维束;长下行纤维束;脑干网状结构。
(二)小脑
1.小脑分叶和功能分区。
2.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3.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三)间脑
1.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核团。
2.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3. 上丘脑:松果体、缰三角和丘脑髓纹。
4. 底丘脑。
5. 下丘脑:主要的核团、纤维缘系,下丘脑的功能。
(四)端脑
1.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2.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第1躯运动区、第1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语言中枢、平衡觉区、味觉区、嗅觉区。
3. 端脑的内部结构:侧脑室、基底核(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大脑半球的髓质(连合系、联络系、投射系:内囊)。
4. 边缘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一)颈丛
1. 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2. 颈丛的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
(二)臂丛
1. 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2. 臂丛的分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胸内、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三)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的节段性分布。
(四)腰丛
1. 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2. 腰丛的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
(五)骶丛
1. 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2. 骶丛的分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
二、脑神经
1. 嗅神经。
2. 视神经。
3. 动眼神经。
4. 滑车神经。
5. 展神经。
6. 三叉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眶下神经、颧神经、翼腭神经、上牙槽神经)、下颌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咀嚼肌神经)。
7. 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在颅外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颈支、下颌缘支)。
8. 前庭蜗神经。
9. 舌咽神经:鼓室神经、颈动脉窦支、舌支。
10. 迷走神经:颈部的分支(喉上神经、颈心支)、胸部的分支(喉返神经、支气管支和食管支)、腹部的分支(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腹腔支)。
11. 副神经。
12. 舌下神经。
三、内脏神经系统
1. 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部;副交感(神经)部。
2. 内脏感觉神经。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痛温觉及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3. 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4. 听觉传导通路。
5. 平衡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1.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2. 锥体外系:概念;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